“国家智库”痛批《哪吒2》:脑子和屁股都有问题!暴露文化自卑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08 10:18 1

摘要:2025年春节档,一部备受瞩目的国产动画电影再度点燃银幕,票房一路飙升,口碑褒贬不一,有人称赞其制作精良,故事引人入胜,甚至超越了前作,成为国产动画的巅峰之作。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2025年春节档,一部备受瞩目的国产动画电影再度点燃银幕,票房一路飙升,口碑褒贬不一,有人称赞其制作精良,故事引人入胜,甚至超越了前作,成为国产动画的巅峰之作。

也有人对此持相反态度,认为电影在叙事、笑点、情感表达乃至文化呈现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甚至质疑其核心价值观。

在众多讨论中,一个特殊的声音脱颖而出一个被视为官方智库的账号对该电影提出了尖锐批评,不仅直指其笑点低俗、煽情生硬,还更进一步地指出电影中隐藏的文化问题。

这番言论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论,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对电影深层价值的剖析,而反对者则批评其观点过于片面,甚至偏离了动画电影的本质。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为何能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它的笑点是否真的如批评者所说那样低级?

电影中的幽默元素是吸引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动画电影中,适当的搞笑情节可以让观众在紧张的剧情中得到放松。

批评的声音认为,影片过度依赖屎尿屁等简单粗暴的笑料,使得整个幽默风格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这种类型的喜剧表达虽然在低龄观众群体中或许能收获笑声,但对于更广泛的观众而言,可能会显得尴尬甚至令人反感。

例如,片中有一幕哪吒与太乙真人的互动,涉及到夸张的生理反应,这种桥段在一些观众看来是轻松搞笑的,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是刻意制造低级趣味,缺乏高级幽默应有的精妙构思。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类笑点本身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观众自身的接受度,动画电影的目标群体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青少年观众,而他们对直接、夸张的喜剧风格往往更能接受。

再者,《哪吒2》的整体氛围较为紧张,涉及成长、反抗、命运等沉重主题,适当的幽默点缀能够起到调节节奏的作用。

正如许多电影所采用的“笑泪交织”模式,即便是剧情紧凑、情感浓烈的影片,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插入轻松桥段,让观众在情绪上得到缓冲,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的幽默风格或许并非“低俗”,而是对剧情节奏的一种平衡尝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批评都是无的放矢,电影的幽默风格确实存在个体接受度的问题,不同观众对于“好笑”的定义存在巨大差异。

有人喜欢机智风趣的幽默,有人则偏爱夸张搞怪的表现手法,二者之间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电影在设计笑点时,是否真正考虑到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以及是否能够在搞笑与故事表达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那么,既然笑点的争议如此激烈,泪点的表现又如何呢?它是否真的如批评者所说“刻意煽情”,缺乏真实的情感触动?

如果说电影的笑点引发了观众对幽默尺度的讨论,那么泪点的呈现则让很多人对其情感表达方式产生了质疑。

在许多观众看来,这部电影在煽情桥段上的处理过于直白,甚至显得刻意,而不是让观众自然共情,批评者认为,真正打动人心的情感,应当是循序渐进、由内而外的,而非刻意制造催泪氛围。

一个典型的争议点是电影中哪吒与母亲的诀别场景,在影片中,这一幕伴随着动人的音乐、慢镜头处理,以及哪吒充满痛苦的表情,整个氛围都在向观众传达一个信号。

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你应该被感动,但部分观众对此并不买账,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太过“套路化”,缺乏足够的情感积累,让人很难真正代入角色的痛苦。

也有许多观众对这一桥段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哪吒与母亲的关系在前期已经铺垫得足够充分,母亲对哪吒的无私关爱,哪吒对母亲的依赖和叛逆交错,让这场生离死别显得极具情感冲击力。

对于部分观众来说,这样的情节并非“强行感动”,而是基于角色塑造之上的情感释放,真正触动了他们的内心。

换句话说,电影的泪点设计并非简单的“刻意煽情”,而是对不同观众情感偏好的取舍,有人喜欢细水长流的情感渗透,有人则更倾向于直截了当的情感爆发。

影片在这一点上的选择,并没有绝对的对错,而只是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情感体验,在笑点与泪点之外,影片更大的争议点或许还在于它的文化表达方式。

那么,角色塑造的改变,是否真的反映出某种“文化自卑”?

批评者认为,电影在人物形象上做了“刻意丑化”和“迎合西方审美”的处理,甚至认为这反映了一种“文化自卑”的倾向。

最典型的争议点在于主角哪吒的造型,在传统认知里,哪吒是一个英勇、神采飞扬的少年英雄形象。

而在这部电影中,他的形象被塑造成了黑眼圈、鲨鱼牙、衣着凌乱的“狂放”风格,整体更显桀骜不驯。

与此同时,师父太乙真人的形象则更为夸张,肚大如鼓,行为举止滑稽,完全成了一个喜剧人物,而反观敖丙、敖光等龙族角色,他们的造型则更加俊美,甚至有西方奇幻电影的影子。

这一点让部分观众感到不满,认为电影有意在“丑化主角、美化反派”,迎合某种国际审美,这种质疑并非毫无道理。

在许多国产动画或影视作品中,传统英雄角色往往被塑造成英俊或至少符合主流审美的形象,而喜剧、反派角色则常常被赋予夸张的外貌特征。

因此,当哪吒以这样“非主流”的形象登场时,一些观众会本能地将其解读为一种对传统形象的“颠覆”,甚至是“自我矮化”。

事实上,导演和制作团队的立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哪吒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角色,他的形象设计强调的是他的独特性,而不是所谓的“自卑感”。

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哪吒一直是反抗权威、不被传统束缚的象征,他的造型自然也应该符合这种性格特质。

相比起传统神话中的白净俊朗形象,现代版本的哪吒更像是一个有个性、有棱角的少年,符合当代观众对“个性英雄”的期待。

至于“美化龙族”的质疑,制作团队的解释则更为直接,他们表示,龙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是尊贵、强大的象征。

因此赋予他们较为威严或俊美的外观,并不意味着主创团队有意“抬高反派、贬低主角”,而是符合故事设定的自然选择。

此外,哪吒的外形设定并非凭空捏造,而是融合了大量中国古代美学元素,比如十六国时期的壁画风格,而并非所谓的“日本动漫化”或者“西方奇幻风”。

其实,这场争议的核心问题在于,观众对“文化自信”的定义不同,而哪吒的“桀骜不驯”才是他的灵魂,至于外貌,只是表现手法的一种变化。

在影片中,天庭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决定着各类生灵的命运,神被供奉,享受荣誉与地位;妖则被镇压,被定义为低贱的存在。

至于魔,甚至连存在的权利都没有,注定要被驱逐、消灭,电影的叙事结构,恰好展现了一个固定的社会阶层体系。

申公豹、敖丙、哪吒等角色,都是这种体系下的“异类”,他们的挣扎和反抗,正是对这种固有规则的挑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申公豹,作为元始天尊的弟子,他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却始终无法改变自己妖族的身份,无法真正成为“仙”。

无论他如何努力,在天庭制定的规则下,他始终是个“二等公民”,注定被边缘化,这一点,与现实中某些社会现象形成了隐喻式的呼应。

在许多领域,出生背景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而个体的奋斗并不总能改变其社会定位,这种隐喻,让电影不仅仅停留在神话故事的层面,而是多了一层更现实的思考。

哪吒的成长路径同样充满对抗,他一开始只是凭本能反抗不公,试图用武力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而到了后期,他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不是打破规则,而是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他不再执着于成为“神”或者“仙”,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体系中寻找出路,这样的成长线,与许多现实中的个体经历相似。

我们一开始可能愤怒于规则的不公,但最终的成长,不是彻底摧毁规则,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无论是笑点、泪点,还是文化表达方式的争议,这部电影都在观众和评论界引发了巨大讨论,或许,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从来都不会是绝对完美的,而是允许不同声音共存的。

批评的声音或许有其道理,但电影的成功也证明了它的市场价值和观众认可度, 更重要的是,国产动画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每一次创新与突破都值得肯定。

参考资料:

头条账号《国家智库》

中国新闻周刊在2025年1月30日关于《要顶级制作,还要顶级美学,《哪吒2》有多“变态”?》的报道

来源:小彭的灿烂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