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血染湘江渡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8 08:44 1

摘要:近期,纪录片《血战湘江》在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播出。该片分为《冲破封锁》《生死抢渡》《铁骨忠魂》3集,倾情讲述90多年前湘江战役那段“英雄血染湘江渡”的悲壮历史,带领观众缅怀红军烈士,弘扬红军官兵以血肉之躯铸就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

王明哲 李 韬

近期,纪录片《血战湘江》在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播出。该片分为《冲破封锁》《生死抢渡》《铁骨忠魂》3集,倾情讲述90多年前湘江战役那段“英雄血染湘江渡”的悲壮历史,带领观众缅怀红军烈士,弘扬红军官兵以血肉之躯铸就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

该片注重从老百姓视角来展现战斗的激烈、红军官兵的忠诚。在《生死抢渡》中,连夜急行军的红军官兵抵达一个集合点后,还没来得及休整,就迎来了数倍于己的敌军。在战斗中,红军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却不拿老百姓分毫物品。村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自己的队伍”,于是自发援助红军,帮他们带路、烧水给他们喝。一场激战后,村民蒋忠太在上山砍柴路上发现7名红军战士的遗体,“看着这些和自家儿子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悲愤不已,冒着被杀的风险掩埋了他们的遗体。不久,他的行为被敌人发现,他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身患重疾。临终前,他叮嘱家人要世代守护好烈士英魂。如今,烈士墓地被修整得庄严肃穆,蒋忠太之孙、年逾八旬的蒋石林悉心守护着这几座红军墓。鲜血染山岭,青山埋忠骨,观众从这份跨越时空的厚重情感中感受着英勇无畏与使命传承。村民刘发育曾目睹当年战场上的壮烈一幕:一名红军战士至死都保持着射击的姿态。讲述起红军官兵视死如归的战斗事迹,这位老人眼含热泪。用独特视角展现红军精神的同时,该片也将这些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红军故事以影像形式进行了搜集、梳理,对湘江战役史料进行了充实和探索。

该片穿插呈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使红军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在《冲破封锁》中,红军官兵选定一个渡口作为渡江点后,当地老百姓不顾深秋寒凉,悄悄卸下自家门板帮助红军搭建渡江浮桥。为了在离开时将门板准确归还各家,红军官兵在门板上一一编号。一幅民拥军、军爱民的画卷,跃然于荧屏之上。但由于战事紧急,红军官兵行动匆忙,有的门板安装错位。后来,人们根据回忆,将门板进行错位复原并长期展陈。其中所蕴藏的红军官兵的爱民之情、老百姓对红军的尊崇与怀念,历经岁月洗礼愈加动人。在《生死抢渡》中,一场激战后,村民李清鸾的曾祖父救了一名受伤的红军战士。身体刚刚康复的战士,急着要去追赶部队。他担心随身携带的一面红旗受到损坏,便将其托付给李清鸾的曾祖父保管,说等战斗胜利后再来取。后来,李清鸾一家制作了一个小木箱,将其悉心珍藏。40多年后,李清鸾将这面红旗上交国家,并复制了一面继续珍藏在小木箱里。那位红军战士是否找到了部队、后来又有什么样的经历,为我们留下诸多猜想与牵挂。这个动人故事与李清鸾一家为红军战士守护的这份信仰交相辉映,意蕴深邃。在《铁骨忠魂》中,因部队要赶时间,老百姓冒着被杀的危险,将受伤的红军战士、俸顺喜的父亲俸旺桂藏起来医治。在村民的掩护照料下,俸旺桂伤势逐渐好转。但因战局复杂,他没能找到部队,在村民的关怀下留在了村里。后来的几十年里,俸旺桂常到战斗过的江边悼念牺牲的战友,路过的村民也常驻足陪伴在他身旁,并向烈士默哀。关爱这位红军战士及其家人,成了一代代村民告慰红军英烈的特有方式。湘江之畔,一曲曲军民鱼水情的赞歌历久弥珍、动人心弦。

该片整合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等素材,展现后人对红军烈士的缅怀和对湘江战役精神的纪念。在《铁骨忠魂》中,被称为“铁流后卫”的红5军团大部分官兵来自闽西。地处闽西的一个村庄,当年全村300多户人家,加入红军队伍的有100多人。黄尚贵1934年从军后便与家人失去联络,1982年被追认为烈士。朱功霖的爷爷朱荣在1931年参加红军,家人只知道他曾在红34师任排长。该村留下姓名的烈士有40多人,更多人没有留下名字,也无后代。该村一位白发苍苍的红军烈士后人说,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追寻。幸存下来的红34师干部韩伟是湖北人。1992年,他在北京弥留之际留下遗愿,将他的骨灰送到闽西。他曾说:“我把他们带出来,却没能把他们带回去,就把我的骨灰送回闽西,告慰烈士家乡的父老乡亲。”父亲魂归闽西,韩伟的儿子韩京京也牵挂着出生于这片热土的红军英烈。他和很多红军后人沿着红军的战斗路线,探寻红军足迹。在广西桂林灌阳县烈士陵园,矗立着一块没有名字的墓碑。因种种原因,很多烈士的姓名无法考证,韩京京等红军后人就在墓碑的基座上刻下这样一句话:“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酒海井、甑子岩、耳目洞、水流坪,这一个个曾鲜为人知的地方,伴随红军烈士遗骸被挖掘打捞,而牵动国人的心。酒海井位于灌阳县,湘江战役时,上百位红军重伤员被敌人投入井中,壮烈牺牲。2017年,灌阳县启动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打捞工作,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鉴定。从事近20年遗骸研究工作的李法军被深深震撼。他说,这些红军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崇高的信念让他们在面对严酷的斗争形势时,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再次对一些村庄进行遗骸挖掘,曾被敌人扔弃在甑子岩洞中的烈士遗骸重见天日,诉说着“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烈。追寻英雄足迹,传承英雄情怀,该片将故事与情感巧妙融合,触动人心。

红军渡过湘江后,人数锐减。在《生死抢渡》中,敌机不断轰炸、扫射,红军官兵在渡江过程中牺牲巨大。此后,湘江沿岸有了这样的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