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3.5亿断崖跌至6亿!回本无望的《射雕》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8 09:30 1

摘要:凭借肖战粉丝的强力应援,预售阶段便刷新多项纪录,3.5亿元预售票房不仅登顶春节档预售榜首,更跻身影史预售第5的位子。

暌违32年,徐克再度改编金庸经典《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2025年春节档中上映。

凭借肖战粉丝的强力应援,预售阶段便刷新多项纪录,3.5亿元预售票房不仅登顶春节档预售榜首,更跻身影史预售第5的位子。

然而正式公映后票房断崖,票房预期被下调至6亿。按照行业通行的3倍成本回收规则,该片5亿元制作成本需达到15亿票房方能回本。

市场数据是最直观的晴雨表,印证着单靠粉丝买单,难以让影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唯有赢得大众市场的认可,才是高票房的关键所在 。

曾以剑走偏锋的鬼才风格独步影坛的徐克,早年凭借《黄飞鸿》系列开宗立派、《青蛇》颠覆传统美学、《刀》重构暴力叙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反叛精神铸就"徐老怪"的金字招牌。

然而,《侠之大者》中这位昔日影坛的革新者,先锋锐气尽失。

01

“影坛怪杰”徐克

徐克,以“怪诞美学”颠覆传统武侠创作,是香港电影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1979年处女作《蝶变》以蒸汽朋克质感的机关器械,开创“科学武侠”新范式;1983年《新蜀山剑侠传》引入好莱坞特效团队,用光学合成与模型搭建瑰丽仙侠宇宙;1987年《倩女幽魂》的幽冥绮梦;1991年《黄飞鸿》的家国寓言;1992年的《新龙门客栈》权谋江湖,徐克不断突破边界。

徐克标志性的“怪诞”美学体现在三重维度:

一、技术:

《蝶变》中飞索攀岩的物理写实、《蜀山传》的数字特效、《龙门飞甲》开创华语3D武侠先河、《新龙门客栈》漫天黄沙、《笑傲江湖2》红蓝撞色、《倩女幽魂》冷调幽光的色彩系统,都极具特色。

二、叙事:

徐克颠覆了传统武侠中非黑即白的思想模式。

《黄飞鸿》将功夫宗师嵌入殖民侵略的历史;《新龙门客栈》打破正邪对立框架,让东厂鹰犬、边塞豪侠与风骚老板娘在沙漠客栈中上演权力博弈;《刀》则将江湖解构成弱肉强食的世界。

徐克作品中的侠客不再是脸谱化英雄——金镶玉的泼辣市侩与真情灼灼、东方不败的性别倒错与权力悲歌,皆在人性灰度中绽放独特的光芒。

三、哲学思辨:

《刀》追问暴力是否文明的原罪;《东方不败》借葵花宝典的修炼代价,叩问自由与异化的辩证关系;《青蛇》颠覆传统的人妖善恶分野。

这种将武侠精神提升至哲学思辨,使他的作品超越一般娱乐消费品,成为时代精神的镜像。

当这样的“徐老怪”遭遇《射雕英雄传》,观众期待的不仅是技术奇观的堆砌,更是对郭靖“侠之大者”命题的当代诠释——在民族大义与个体命运、传统道义与现代价值之间,徐克能否剖开经典的精神内核,赋予江湖新的诠释?

02

失去“先锋锐气”的徐克

《侠之大者》改编自《射雕英雄传》部分章节。

郭靖在蒙古大草原长大,但仍心怀对大宋的深深眷恋与使命感。

他勤奋刻苦,机缘巧合之下习得了威震江湖的“降龙十八掌”和蕴含深厚智慧的“九阴真经”,武功造诣日益高深。

长大成人后,他遭遇了诸多变故。

师父遭遇不幸,郭靖悲痛过度失去理智,误会了对他情深义重的黄蓉,最终选择回到蒙古。

蒙古大汗野心勃勃,妄图借道宋境攻打金国,便任命郭靖统领大军。郭靖深知战争会让大宋百姓生灵涂炭,坚决不肯从命。

在宋蒙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下,郭靖凭借自己的智谋与勇气,阻止了战争。

最后,郭靖和黄蓉携手回到南宋,共同戍守南宋边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崇高信念。

一、叙事溃败

让人意外的是,《侠之大者》一开场便暴露出叙事能力的明显退化。徐克竟然采用流水账的方式,将原著经典桥段进行拼贴。

郭靖与黄蓉那本应充满浪漫与传奇色彩的相遇,被压缩成仅仅三分钟的片段。

在原著中,两人初逢时的好奇与羞涩、逐渐相知相许的心路历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细节与情感。在电影中,这些精彩内容被大幅删减,让观众难以充分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江南七怪自幼教导郭靖武功,为了保护郭靖不惜付出生命,他们与郭靖之间的师徒情深,以及面对生死时的无畏与坚定,都是原著中令人动容的地方,然而这一极具震撼力的情节,影片却一笔带过。

再看洪七公传功给郭靖这一经典场景,在影片中,却如同快餐教学一般。传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被简化得平淡无奇。

更让观众吐槽的是,影片中郭靖用旁白解说自己的前史。诸如“我叫郭靖,是一名宋人”,让观众感觉是在听一堂枯燥的汇报,而不是沉浸在精彩的武侠世界中。

曾经的徐克导演,是武侠电影的传奇人物。他在《新龙门客栈》中,巧妙地将武侠元素与西部片特色进行融合,呈现了独特的江湖氛围。

在《青蛇》中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编,重新解读了白素贞与小青之间的关系,白素贞的温婉深情、小青的俏皮灵动,以及她们与人类的奇妙互动,都在徐克的镜头下焕发出新的魅力,打破了传统神话故事的固有模式。

然而,在《侠之大者》中,徐克这种“先锋创新”之气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被原著框架束缚,机械拼凑情节,这种PPT式的碎片化处理,被观众吐槽为"《射雕》故事梗概"。

二、女性角色崩塌

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塑造也欠佳。黄蓉不再是智计无双的奇女子,变成了恋爱脑厨娘。高光时刻竟是暴雨中引天雷烤鸡,用“桃花酒焖鸡”化解郭靖华筝矛盾;

武穆遗书的战略价值沦为争风吃醋的工具——黄蓉解读兵法只为证明“我比华筝更懂郭靖”。

华筝虽有新意,被赋予现代独立意识,但塑造不够深刻,在草原决斗时陷入和黄蓉"撕衣扯发",争夺郭靖的雌竞中。

对感情线的过度侧重,不仅分散了影片的叙事焦点,也让战争与江湖的情节沦为背景板。原本应该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如两军对垒的热血与激情,被淡化处理,无法展现出原著中那种金戈铁马、侠骨柔情的宏大场面与深刻内涵。

三、武侠美学消解

徐克曾开创“以实写虚,以虚化实”的武侠美学体系,但在本片中彻底失衡:

在《黄飞鸿之壮志凌云》里,徐克将武术与杂技融合,呈现出黄飞鸿与严振东在竹梯间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打戏。

《蜀山传》里,借助特效,御剑飞行的画面如同银河中洒落的流星般绚烂夺目,构建出一个奇幻瑰丽的仙侠世界。

他对武侠美学的革新,建立在 “虚实相生” 的精妙平衡上。

但在《侠之大者》中,徐克对特效的运用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影片中的打戏几乎看不到实战的影子,没有了扎实的武术功底和精彩的动作设计,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玄幻的特效场面。

郭靖的降龙十八掌不再是那种刚猛无比的真实招式,而是被塑造成了类似“哪吒风火轮”的玄幻法术,满屏都是特效的光芒和烟雾。

欧阳锋的蛤蟆功也被改编得像“伏地魔索命咒”一般神秘诡异。蛤蟆功原本是一种奇特的武功,但这次却被赋予了过多得玄幻色彩,观众很难感受到这一招原本应有的威力与气势。

蒙古大军和南宋军队之间的战斗,也变成了“复仇者联盟”式的特效对轰,没有了那种激烈的拼杀和宏大的场面。

总之一句话,全是特效。

四、思想退守

在影片的后半部,本应是重头戏的郭靖阻止对峙情节,呈现却极其简略。郭靖在面对家族、友情与国家和民族大义之间的艰难抉择,被一笔带过。

我们看不到郭靖内心的矛盾挣扎,也感受不到他在两种势力之间的艰难权衡。他只是一个简单的决策者,在转换立场的时候,缺乏足够的情感铺垫和逻辑支撑。

在蒙古大军压境之际,郭靖作为这场战役的关键人物,应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战略谋划能力,如制定战术、鼓舞士气等,电影中也并未体现。

他对着成吉思汗猛灌心灵鸡汤,说着 “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战,而是永怀怜悯之心”。这样的表现太过空洞。

至于郭靖黄蓉牵手挡大军的场景,更是 “幼稚”,与徐克在电影《刀》中展现的“以血换血”的残酷江湖相比,差距巨大。在《刀》中,江湖的残酷与无奈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人物的命运和选择都充满了无奈与挣扎。

五、“反战”表达

不过,《侠之大者》也并非一无是处。电影在“反战”方面的表达,对非黑即白的民族主义提出了质疑。

郭靖最终选择守护襄阳,并非是出于对某一政权的盲目效忠,而是基于对平民生命的深切保护。

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知道战争会夺去无数无辜百姓的生命,所以做出了保护襄阳的决定,体现了一种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反战”立场。

但这种表达也只是点到为止,未能作更深入的探讨。

03

向流量的全面投降

回看徐克过往的职业生涯,他敢于突破规则,挑战传统的观念和模式。他的电影充满了创新与探索精神。然而,在《侠之大者》中却处处透露出一种“安全模式”的创作心态。

用肖战的流量冲预售,带动影片的票房;

用《铁血丹心》的经典BGM来收割情怀,唤起观众对金庸武侠的经典记忆,但又未能在内容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

用“侠之大者”的口号来迎合主旋律,看似积极向上,却缺乏对主题的深入挖掘。

这种失去冒险精神的创作方式,使徐克逐渐“泯然众人”。

徐克的粉丝,失望于徐克的锋芒尽失,金庸的书粉也痛斥其魔改精髓。

至于路人观众,情感纠葛与特效堆砌的平庸之作,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只记得顶流明星在绿幕前的特效表演。

最终,《侠之大者》沦为肖战的“粉丝电影”。

当70岁的武侠宗师开始用算法思维取代作者表达,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个在《蝶变》中炸碎传统武侠、在《青蛇》里重构神话的徐老怪,终究败给了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

喜欢就点个“赞”+“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感谢!

来源:美丽雅服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