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归功于其妇孺皆知的题材和人物、精良的制作水准,上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积累的优秀口碑和人气,再加上接地气的营销精准击中了春节档巨大的观众需求,共同缔造了这一中国影史最大“爆款”。可以预见的是,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之后,
动画电影再次成为市场香饽饽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归功于其妇孺皆知的题材和人物、精良的制作水准,上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积累的优秀口碑和人气,再加上接地气的营销精准击中了春节档巨大的观众需求,共同缔造了这一中国影史最大“爆款”。可以预见的是,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之后,动画电影将再次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毕竟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卖座的电影类型就是动画片,中国观众更是对于动画有着特殊的情结,喊了十几年的“国漫崛起”正在一步步结出硕果。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制片人王竞此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影片历时5年进行打磨创作,为此团队付出很多努力,也希望通过该片展示中国动画的强大能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电影评论家周黎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有很多原因,该片融合了喜剧、武侠、悬疑和战争等多种元素,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敖丙版哪吒”
南京师范大学电影研究员张鹏表示,《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叙事上突破续集创作的限制,不仅延续了原IP的精神内核,还超越了传统的神话改编模式,从个体英雄的旅程转变为对神界群像的史诗化呈现。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陈向农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达到这样的高度对中国动画今后的发展很有意义,但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的“天花板”不止于此。
陈向农表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绩也将为中国动画业界带来正向影响,优秀的中国动画电影会越来越多,且都有望达到一定高度,在想象力和技术力的加持下,无论是现实、传统还是玄幻题材,都有能力去操作和把握。
多部动画为“哪吒”登顶积蓄力量
2015年“横空出世”的《大圣归来》可看作“国漫崛起”的重要里程碑。作为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具人气的英雄角色,齐天大圣孙悟空在田晓鹏等新一代动画人手中,通过更贴合当代观众口味的方式“复活”。影片在融合传统元素和流行文化的探索意义更是深远,为国漫“出海”吹响号角。光线旗下的彩条屋动画擅长开发传统神话,“新人导演”饺子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20年春节档的《姜子牙》都曾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为这次《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积蓄力量。
此外另一家被誉为“技术担当”的追光动画,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二创”,从早期的《小门神》到之后的《白蛇》系列,以及嫁接《封神》和“赛博朋克”科幻元素的《新神榜》系列,都在创新中打动年轻观众。除了神话传说,追光也成功开发了基于真实历史的动画作品,2023年的《长安三万里》把观众带回大唐盛世,李白、高适等大诗人登上银幕,多首传世名作配合精致宏大的场景,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从神话传说中汲取养分,国产动画近年来也有不少原创佳作和现实主义题材的探索。田晓鹏的《深海》采用独创的动画技术,特效光怪陆离,内核却是基于现实家庭的童年故事。2021年的《雄狮少年》则讲述一群留守儿童拜师学“舞狮”的现代故事,2024年上映的《雄狮少年2》中,主角又在现代格斗的擂台上展现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还有每年春节档的常客《熊出没》系列电影等,这些面向合家欢观众群的动画,多年来培养了大批粉丝,成为动画市场的基础受众。
打造“中国文化传播”新名片
《哪吒之魔童闹海》正不断创造中国电影的新纪录,鼓舞中国动画人勇于创新,吸引更多观众群体。如今中国动画也在迎接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与全球热卖的好莱坞相比,中国动画在技术上已经迎头赶上,但在商业开发和国际推广上还有差距,如何通过“出海”走向国际,让更多海外观众看到、喜欢和推荐,这也是一门长期的学问。
《熊出没》系列的总制片人尚琳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熊出没》此前之所以能取得不错的海外票房,主要是依托制作公司成熟的海外发行渠道,“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发行渠道和稳定的客户合作关系”,《熊出没》系列在德国和英国为中国电影创下最大发行规模,甚至有印度客户购买了《熊出没》印地语版本的全球流媒体版权。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动画电影《落凡尘》导演钟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虽然中国在项目前期开发到中期的技术制作、新技术的融合、相应软件硬件的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与好莱坞相比依然有差距,“但中国动画的最大优势就是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有非常多的故事可以挖掘,同时也有大量人才积累以及巨大的市场,这些都会使得我们在短时间内迈入更加快速的发展阶段,逐步比肩世界顶级水准”。
对于中国动画未来如何更好“走出去”,钟鼎认为,首先在创作内容题材上需要更加多元,具有更加广阔包容的国际视野,同时要借助国家影响力的提升让更多人接触中国动画,了解中国故事,“我们的投资与制作层面也需要进一步市场化和工业化,在人才积累和技术开发能力进一步达到世界水准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让全世界的观众都来关注和接受乃至喜爱我们的作品,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性蓬勃发展,中国动画电影将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产品矩阵的重要一环,展现不局限于民族风格、现实题材的更大想象力、创造力。在中国动画电影的新发展周期,中国电影产业要充分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迭代红利,才能构建起真正由我们掌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
近来不少外媒关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突破,这对《哪吒》系列和中国动画来说都是巨大机遇。此外,电影节也是中国动画“出海”的重要窗口,《深海》曾凭借其独具中国风韵的“粒子水墨”画风,入围柏林电影节和全球动画界最具盛名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在法国收获125万美元票房和高分好评。中国动画在与同行交流学习、直面海外观众的过程中,逐渐打造出一张“中国文化传播”的名片。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