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级智库”批评《哪吒2》:缺乏教育意义,反映文化自卑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7 21:07 1

摘要:近日偶然看到一篇来自某知名智库的文章,标题直言不讳:“《哪吒2》不值得推崇,故事毫无教育意义,反映出文化自卑。”这篇文章是由“国家智库”媒体号发布的,读后让我感觉仿佛自己和该智库的编辑在看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

近日偶然看到一篇来自某知名智库的文章,标题直言不讳:“《哪吒2》不值得推崇,故事毫无教育意义,反映出文化自卑。”这篇文章是由“国家智库”媒体号发布的,读后让我感觉仿佛自己和该智库的编辑在看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

首先要提醒大家,这篇文章的背景颇为特殊。所谓“国家智库”,其实它的创办机构是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China Region Development & Reform Institute,简称CRDRI),这家研究院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TTCSP)评选为全球顶级智库之一。说白了,这个“国家智库”并非中国官方智库,而是美国认证的“全球顶级智库”!这让文章中的批判更加值得我们深思。

文章开篇,作者毫不留情地表示,《哪吒2》比《李焕英》还差!他认为《哪吒2》没有内核,更认为影片传达不出任何美好的情感与价值观。对这个观点,我只能说,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你要问我为什么?作为一个已经看了两遍的《哪吒2》观众,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篇文章的编辑是不是在看‘假电影’?”在电影里,哪吒面对命运的不公选择了勇敢抗争,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坚韧精神吗?电影传递的核心思想是“即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坚韧和勇气”。这样的主题,怎么就没有内核了?

再来看那个所谓的“丑化主角”的说法。文章的作者似乎认为哪吒和太乙真人这两个角色在外形设计上过于“丑化”,并且这种丑化表达了一种“文化自卑”。真是可笑!如果一部电影的角色设计能引起“文化自卑”,那恐怕《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得有多少人自卑了。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不是为了恶搞,而是通过对比来激发观众对传统英雄形象的重新思考。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敢于挑战和突破这些常规的设计,并且通过不一样的方式让人物展现出内在的力量和勇气。

我觉得,所谓的“智库”可能没有真正理解电影的深意。文化自信不是一种盲目的自大,而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创新和突破,而不是对一切不同于传统的尝试横加指责。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是我们勇于探索、追求创新,并且敢于面对自己文化中的问题。

更让我感到疑惑的是,这篇文章提到《哪吒2》的受众是“小朋友和青少年”,并担心这部电影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哎呀,真是为这些孩子们操碎了心。难道《哪吒2》讲述的勇敢、不屈、坚持正义的精神,会让孩子们变成坏孩子吗?反而我认为,电影通过哪吒的形象教给他们面对困境时要保持信心和勇气,这种正能量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帮助。

总之,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批判”更多的是一种误读,甚至带有某些偏见。在我看来,《哪吒2》无论从故事、情感,还是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都可以说是一部值得肯定的电影。它在努力传达积极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内涵,而且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英雄形象,颠覆了传统英雄的定义。

点评:可能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真的把《哪吒2》看成了一部“低幼”电影,觉得里面的哪吒像个“任性”的孩子,太乙真人像个“有点儿傻”的老师,而敖丙和他的父亲像是“大型反派”。不过,如果我们把这部电影当作一次文化大餐,那我敢说,《哪吒2》绝对不是什么“速食快餐”,而是有深度、有思想的“精品大菜”!至于那些批判者,可能更适合去点一碗“快餐”,因为它们似乎吃不懂这道“大餐”了。

最后,大家别忘了,批评电影就像评论一个人:每个人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喜好,没人能强迫你接受别人眼中的好坏,但请不要对别人表达的观点过于偏激。我们更应该包容不同的声音,拥抱更多的创意与创新,这才是文化自信的真正含义。

来源:洞见星光综艺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