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老乡”登上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近日,以安徽淮南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六姊妹》在央视一套热播,剧集中使用了田家庵、肥东、肥西等真实地名,“油滋啦”“串钩”等方言用词与普通话“混搭”,带有江淮烙印的风土人情让故事浸满乡土味。
“安徽老乡”登上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近日,以安徽淮南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六姊妹》在央视一套热播,剧集中使用了田家庵、肥东、肥西等真实地名,“油滋啦”“串钩”等方言用词与普通话“混搭”,带有江淮烙印的风土人情让故事浸满乡土味。
家住淮南、插队到肥西,在年代剧里看安徽
电视剧《六姊妹》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淮南为背景,讲述了田家庵区老北头何家老一辈及六个女儿的人生故事。剧中丰富的江淮元素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勾勒出安徽独特的风土人文。
在剧中,何家老大何家丽与奶奶何文氏乘船抵达田家庵码头的画面,充满了时代感。田家庵码头就是现在淮南人熟知的“老北头”,淮河岸畔的码头,曾经是南来北往的站点。如今,田家庵码头虽然不再是当年那般繁忙的景象,但它依然是淮南历史的见证者。
剧中还出现了老北头菜市场、春燕酱油酿造厂等,戳中淮南人的“记忆点”。剧中的保健院是安徽省文保单位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中的淮南矿业所,多次出现的田家庵区港口二路则是淮南的老街区之一。此外,合肥地名也“现身”剧集,何家大女儿何家丽及其同学便是插队至肥西、肥东,开启了一段下乡故事。
油滋啦、针线笸箩,富含江淮大地的“暗号”
方言犹如地域文化的“暗号”,剧中人物的对话,穿插着方言和俚语,不仅勾起很多淮南人的童年记忆与乡愁,还让不少“对上暗号”的安徽人倍感亲切。
“我炸了油滋啦。”剧中,何文氏炼了几粒油滋啦,准备给何家媳妇刘美心补身体。为了能让观众看得懂,在“油滋啦”后面做了备注“油渣”。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油滋啦是极为珍稀之物,只有逢年过节,凭票买到几两宝贵的猪肉,才能吃到油滋啦。
“好排场啊!”剧中何家大女儿何家丽出嫁时,街坊如此夸赞,表示阔气、漂亮,在同属于江淮官话的合肥方言中,“排场”也常常出现。
对说不吉利话的调侃叫“破嘴”,放针头线脑的容器叫“针线笸箩”,告诫小孩不要玩火叫“玩火好濑(lài)尿(suī)”,有一种插队叫“串钩”,有一种迷到眼睛叫“杀了眼了”……带有真情实感的方言塑造起名为“安徽”的氛围感滤镜。
葫芦瓢、豆腐乳,朴素的剧情引发观众共鸣
《六姊妹》中的各种江淮印记,很容易唤起安徽人的儿时记忆。
单层结构的红色砖瓦房,锈迹斑斑的铁件,朴素的院子里摆着桌椅板凳,葫芦切半做成的水舀子,都是“怀旧”的代名词。豆饼、豆腐乳、馓子、牛肉汤……饮食里也藏着江淮地域的风味。淮河奔腾,河上货运繁忙,岸畔沃野辽阔,无边风光是淮河之滨的乡愁。
“淮南是个煤城,但因为是新建的城市,士农工商一应俱全。何常胜来了就落在‘皮毛号’——一家专门做皮毛加工的公司……”这是长篇小说《六姊妹》首页中的一段话。
对应到现实,淮南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被列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持续需要大量劳动力。国家通过“支援重点建设”政策,从江苏、山东等地有组织地调配劳动力。而故事中的何家父亲何常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携家带口从江苏来到安徽淮南。
江淮大地上的历史和变迁本就是一部精彩的剧集,无论剧里剧外,这篇土地的山川风物都值得探寻。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张玉莲
来源:合肥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