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哭丧文化,扭曲的行为艺术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2-07 22:21 2

摘要:2025年春节刚过,48岁的大S在日本因流感并发肺炎离世。消息一出,全网哭声震天,热搜爆裂,仿佛国丧降临。友人悼念、前夫换头像、绿营政客借机操弄罢免议题,连日本流感数据都被翻出来科普——这场面,比《楚门的世界》更荒诞,比《乌合之众》更真实。

当死亡成为热搜的燃料

2025年春节刚过,48岁的大S在日本因流感并发肺炎离世。消息一出,全网哭声震天,热搜爆裂,仿佛国丧降临。友人悼念、前夫换头像、绿营政客借机操弄罢免议题,连日本流感数据都被翻出来科普——这场面,比《楚门的世界》更荒诞,比《乌合之众》更真实。

有人调侃:“流感杀人,热搜诛心。”大S的病逝,成了流量的狂欢。人们一边敲键盘流泪,一边刷新闻吃瓜,仿佛在参加一场赛博时代的集体葬礼。连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都被网友改成“此瓜可待成热搜,只是当时已刷屏”。

从“娱乐八卦当道”到“哭丧产业链”

中国自古有“XX误国”的骂声,如今倒成了“XX救国”——毕竟,明星离婚能转移家庭矛盾,艺人猝死能掩盖社会议题。大S去世当日,台湾绿营侧翼狂呼“阴谋论”,称蓝营用死讯压罢免新闻;大陆网友则忙着对比汪小菲与具俊晔的“谁更深情”。

这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看客文化”:“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只不过今日之“鸭”,已进化成屏幕后24小时待机的数据劳工。明星的生老病死,成了全民共情的廉价剧本,而真正的文化——那些需要静心阅读的书籍、需要凝视思考的艺术——却像过期药片,被遗忘在时代的抽屉里。

扭曲的“共情”:从嵇康到明星

魏晋时期,嵇康临刑前弹奏《广陵散》,三千太学生请愿求免其死,这是对知识与气节的共情。而今,大S的葬礼细节被直播,网友争论“汪小菲该不该哭”,这是对隐私与流量的共情。

更讽刺的是,大S生前因离婚官司、药物争议上了热搜,病逝后却被封为“永远的女神”。这种“封神”的戏码,像极了《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闹剧——生前落魄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不同的是,范进靠科举,大S靠热搜。

文化已死?不,它只是换了个坟头

有人说这是“文化已死”,实则不然。文化从未消失,只是被异化成了一场大型真人秀。当《论语》的点击量输给明星八卦,当屈原投江的悲壮被改编成“粽子带货”的段子,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的肉身还在,魂魄却已飘散。

这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只不过,今天的“君王”是算法,是流量,是资本。它们联手将文化肢解成碎片,再缝合为一场又一场的哭丧仪式。

在娱乐至死的废墟上,开一朵清醒的花

大S的病逝,照见了这个时代的病态:我们用眼泪消费悲剧,用热搜埋葬思考,用明星的生死填补精神的荒原。但若只停留于批判,未免太过傲慢。

或许,该学学庄子鼓盆而歌的豁达:“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与其为明星之死哭丧,不如为文化的重生点一盏灯——毕竟,当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被改成“热搜榜单一杯茶”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诗意,更是对生命与文明的敬畏。

后记

本文无意冒犯逝者,仅借现象剖时代。若读者感到刺痛,恭喜你,尚有痛觉,便是希望。

来源:科捐杂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