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剧翻红,为何人们都在忙着怀旧?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2-07 17:47 2

摘要:考古的风不知何时而起刮到现在,《后宫·甄嬛传》《爱情公寓》《潜伏》《龙门镖局》《娱乐百分百》......老剧、老综、老艺人一个接着一个翻红,各种切片和热梗在短视频平台轮番播出。

当我们看老剧时,都在看什么?

考古的风不知何时而起刮到现在,《后宫·甄嬛传》《爱情公寓》《潜伏》《龙门镖局》《娱乐百分百》......老剧、老综、老艺人一个接着一个翻红,各种切片和热梗在短视频平台轮番播出。

一边是观众痛批内娱“剧荒”“烂剧横行”,一边是老剧集体“文艺复兴”。我们这届观众为何突然开始怀旧?

首先,能够经得住时代大浪淘沙,被记住和反复观看的剧作,其本身的文本要足够优秀脱俗,这是能禁得住不断解读和重构的基础。

优秀在这里有两层维度,第一:信息量大,探讨的议题和承载的内容深刻而本质。

许多经典作品重新获得关注度,是观众惊觉它原来藏了这么多社会道理。小时候只能看到表层故事,跟着嬉笑怒骂看剧情,长大重温时才能读懂台词背后的另一层含义。

《爱情公寓》中的胡一菲聪明优秀,一路考上博士,还在大学任课教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自己从没离开过学校找过工作。这里聊的是大学生课程安排与年轻人就业困境问题。

《编辑部的故事》中许多台词到现在看依旧犀利:

裸体一旦成为艺术便是最圣洁的,道德一旦沦为虚伪便是最下流的,勇敢地去做你认为重要的事情。

有情人难成眷属,真正能结婚的,那都是寒了心扛不住孤独的大男大女。

你说这人吧,饿了没精神头,吃饱了吧更打不起精神。

这聊了道德、人性、与两性。

《龙门镖局》更是“神预言”电影《满江红》内容:秦桧挑拨离间,皇上信以为真,下了十三道金牌,命岳飞回来斩首,最后全场一起合唱《满江红》。家国情怀、商业大片、喜剧元素、流量明星、秦桧加戏……全都跟《满江红》对上了。

时代轮转,但是问题总是这些,相比于当下总是保守安全而无聊的观点,这些老剧老的只有年份,表达反而更“领先”。这也引起大家对时代的怀念,“我们喜欢的不仅是老剧,还是怀念那个还能拍出好剧的时代。”能跨越时间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特效与噱头,而是对生活的真诚又准确的洞察。

第二层是表达方式独特,用现在的词就是“抽象”,精神状态很美好。

依旧以最近很火的《龙门镖局》为例,它剧情之离谱,网感之领先,形象之反差,每一个都抽象得令人叹息,生不逢时啊!

每集开头的集数展示就开始癫,没有具体数字只有算式;

演着演着突然开始sorry,sorry;

还有“令人害怕”的郭京飞;

2013的剧有如此精神状态实在领先,网友:新奇、欣赏、拜服、刷到停不下来。

可以发现翻红的剧作中,群像属性尤为明显。

《爱情公寓》中的“合租生活”曾是许多都市青年的理想模板,经常能在评论区看到“我以为长大后就会和朋友们这样一起生活的”“长大之后才知道房租减半水电全免的含金量”。

《龙门镖局》同样如此,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镖师因机缘聚于同一屋檐下,从互不相识到成为彼此依靠的“家人”。

这种关系,被观众评价为“自己选择的家人”——没有血缘的牵绊,却能因共同的经历形成深厚的情感联结,打造了“成年人的乌托邦”。而在长大后的现实中,年轻人发现迫于种种现实压力很难过上幼年幻想的群居生活。

于是,从熟悉的群像作品中,看鲜活的角色插科打诨、互怼互助,恰恰填补了现实中独居青年的情感空洞,让我们完成了情感代偿。

最深层的翻红逻辑,藏在当代人的精神需求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社会处于动荡或转型期时,怀旧会成为大众的情感出口。当大环境处于不确定性中时,老剧提供了一种确定性的安全感。

近年影视市场虽不乏新作,但“续集魔咒”“虚假悬浮”“低幼”等问题频发,观众对“未知风险”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相比之下,老剧经历了时间检验,品质相对稳定。更重要的是,观众对“确定性”的追求已超越内容本身。曾有一位影城经理提到:重映的《哈利·波特》《泰坦尼克号》票房远超国产新片,因为“观众不愿为未知买单,经典至少不会踩雷”。

当打开这些熟悉的老剧,我们只听声音就能知道剧情,对接下来的笑点和哭点了如指掌。我们明确地知道点开这个剧或切片后,会收获想要的情绪。这种确定性和即时满足感有效而珍贵。

诚然,老剧翻红是对过去的致敬,但也是对当下的不满,老剧不会死,但内娱需要“新经典”,希望更多好的新剧出现,继续成为值得考古的老剧!

编辑:Nagasaki

撰文:Miao

排版:Julia

设计:姜黑勒久

图源:新浪微博 / 豆瓣 / 抖音 / 网络

来源:时尚COSM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