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节档,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大舞台。《哪吒2》一边狂揽70亿票房,一边被网友调侃“导演是不是偷偷给观众下蛊了”;《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下简称《射雕》)却从预售冠军沦为“票房惨案”,最终以6.5亿草草收场,连肖战粉丝都忍不住哀嚎:“我家哥哥的票房运是
2025年春节档,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大舞台。《哪吒2》一边狂揽70亿票房,一边被网友调侃“导演是不是偷偷给观众下蛊了”;《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下简称《射雕》)却从预售冠军沦为“票房惨案”,最终以6.5亿草草收场,连肖战粉丝都忍不住哀嚎:“我家哥哥的票房运是被黄历克了吗?”
更有趣的是,隔壁《封神第二部》和《蛟龙行动》也双双扑街,主演于适被网友封为“春节档最惨打工人”——明明没参演《射雕》,却因另两部电影惨败,硬生生被拉进这场“甩锅大战”。一时间,“于适是不是票房毒药”成了比电影本身更抓马的议题。
灵魂拷问:
《射雕》扑街,怪肖战?怪徐克?怪金庸?还是怪观众不懂欣赏?
于适:我明明在隔壁片场,怎么锅还能飞过来?
1. 肖战的“预售狂魔”与“后劲摆烂”
《射雕》的失败,堪称一部《粉丝经济浮世绘》。预售阶段,肖战粉丝以“人均包场”的气势狂冲3亿票房,吓得院线经理连夜开会:“这排片不给《射雕》,粉丝会不会把我家影院拆了?”
结果上映首日,粉丝钱包透支完毕,普通观众一看豆瓣差评如潮(“五毛特效,剧情稀烂”“肖战演郭靖像中学生背课文”),立刻调头冲向《哪吒2》。
最终,《射雕》排片从17%暴跌至个位数,连小县城影院都贴出告示:“本日《射雕》已改排《哪吒2》,退票请扫码。”
最适合演黄蓉的庄达菲给拍成了村姑
天驱点评:
粉丝:“哥哥的票房我们承包了!”
院线:“不,你们承包的只是预售,真正的票房得靠路人。”
路人:“什么?这电影除了肖战还有剧情?”
2. 于适的“顶流幻觉”与“票房黑洞”
另一边,于适凭借《封神第一部》爆红,一度被捧为“内娱紫微星”。然而春节档两部电影《封神2》《蛟龙行动》合计亏损超8亿,网友辣评:“于适的票房号召力,约等于我奶奶跳广场舞的领队影响力。”
更惨的是,《蛟龙行动》号称对标《红海行动》,结果票房连《熊出没》都打不过,导演哭晕在厕所:“我花了10亿拍电影,观众却只想看熊大熊二砍树!”
黑色幽默:
于适团队:“我们主演了两部大片!”
观众:“哦,就是那两部让黄渤亏成笑话的电影?”
黄渤:“谢邀,人在家中坐,锅从于适来。”
1. 武侠片的“时代眼泪”:徐克也救不了的过气IP
《射雕》最大的原罪,是试图用20世纪的武侠情怀绑架21世纪的观众。当年轻人沉迷“VR修仙”“赛博朋克”时,徐克还在拍郭靖用降龙十八掌打怪兽——特效再炫酷,观众也只当是“古早页游广告”。
更离谱的是,影片改编自原著第34-40章,剧情跳跃得像“抖音三分钟看完《射雕》”,金庸迷怒斥:“这是《射雕》还是《射雕英雄传之郭靖快跑》?”
神吐槽:
徐克:“我要创新武侠美学!”
观众:“您这拍的是《阿凡达:桃花岛之战》吧?”
唯一出彩的华筝
2. 流量明星的“票房悖论”
肖战和于适的案例,暴露出流量明星的致命伤——“粉丝能送你上预售榜首,但也能送你进口碑地狱”。《射雕》预售40%靠粉丝,上映后却因路人差评反噬;于适的《封神2》虽有黄渤坐镇,但观众一看“剧情稀碎、特效拉垮”,立刻用脚投票。流量明星如同“票房创可贴”,能短暂止血,却治不好“剧本骨折”“导演脑梗”的重症。
扎心真相:
粉丝:“哥哥的演技进步了!”
普通观众:“从20分涨到40分,确实进步了,但满分是100啊!”
3. 院线的“反流量起义”
今年春节档,院线经理集体觉醒:“再被粉丝忽悠排片,我就去送外卖!”《射雕》预售虽高,但院线发现粉丝“只买票不观影”(上座率惨淡),立刻调转排片给《哪吒2》。这场“排片起义”证明:流量明星可以绑架热搜,但绑架不了放映机。
把西毒拍成了笑话
行业冷笑话:
粉丝:“我们买了票,为什么不排片?”
院线:“您倒是来看啊!我们爆米花都滞销了!”
《射雕》的失败与于适无关,却与整个行业对流量明星的盲目依赖有关。当资本把“肖战+徐克”“于适+黄渤”当成票房万能公式时,就已经注定了这场闹剧。
终极建议:
给导演:少蹭IP多搞原创,金庸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给流量明星:练演技比买热搜重要,否则下次扑街时,连于适都比你强!
给观众:拒绝为烂片买单,让资本知道——我们爱的是电影,不是流量!
最后一句:
来源:天驱影视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