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影的世界里,观众的反应往往能折射出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之前就曾看到有观众提到,在观看《哪吒2》这部电影的时候,当金箍棒出现在电影屏幕上的那一刻,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下意识地在等待孙悟空的出场。这看似一个简单的观影反应,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联想。
在电影的世界里,观众的反应往往能折射出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之前就曾看到有观众提到,在观看《哪吒2》这部电影的时候,当金箍棒出现在电影屏幕上的那一刻,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下意识地在等待孙悟空的出场。这看似一个简单的观影反应,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联想。
由此不禁想开句玩笑话:新一代的哪吒,仿佛孙悟空化了。“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这样的台词,乍一听,会让人产生疑惑:这是哪吒呢?还是悟空呢?以往我们所熟知的哪吒,主要是在对抗威权父权;而这一代的哪吒,却像孙悟空一样,有着抗天命的色彩。尽管两者都充满着少年意气,但其中的内涵却有着微妙的变化。
我们之前也讨论过,哪吒自刎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委屈、痛切,这一行为也体现了少年为追求自由所付出的代价。在中国传统神话里,孙悟空、二郎神和哪吒,是最能打的三个角色,并且他们都有着叛逆的性格。相较于那些满天道貌岸然的神佛,他们三个身上散发着蓬勃的少年气象。
孙悟空无父无母,是天生地长的“齐天大圣”。二郎神虽是玉帝外甥,却听调不听宣,守护一方百姓,还有着“斧劈桃山曾救母”的壮举。他们如此叛逆,以至于在某游戏中都被设定为惺惺相惜的角色,瞒天的情节更是让他们感到欢喜。孙悟空曾经被压在山下,后来终于归来;哪吒割肉还父后,借莲藕重生。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甚至和哪吒合谋玩了一次“装天”的把戏。这种夸张的玩法,估计其他六丁六甲二十八宿都不敢跟孙悟空玩,也只有哪吒和孙悟空这样有着少年心性的角色,才会如此折腾。他们都具备能打、叛逆、追求自由的特质,敢于与专横的父母、舅舅以及天庭等势力一刀两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神话故事也在不断变迁。就拿传奇动画片《大闹天宫》来说,它的结尾并没有按照原著让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而是安排他在花果山举旗为王。导演万籁鸣先生当年解释说:“如果不提炼原著情节,适当地加以改编,有损于积极的浪漫意义的光采和深厚的主题思想。”同样的,哪吒的故事也是一路改编而来。
佛家有四大天王:多闻、广目、持国、增长。北方多闻天王,也就是“毗沙门”,其早期形象是左手持供奉释迦牟尼的宝塔,多闻天王也就是托塔天王。多闻托塔天王,没成神前叫俱毗罗(Kubera)。学者梅尔·沙哈尔(Meir Shahar)考证,唐朝李靖太过有名,印度人便把多闻天王和李靖联系在了一起。
在《封神》故事里,唐李靖穿越到了商朝;到了《西游记》里,更是成为了李天王。多闻托塔天王俱毗罗有个儿子叫Nalakūvara,曾经杀死过亚穆纳河里的某种Nāga(也就是天龙八部里的龙)。后来,这个Nalakūvara慢慢演化成了Nazhajuwaluo,在中文翻译里,叫做那吒矩钵罗,或者那吒俱伐罗,最终演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哪吒。
南宋的《五灯会元》里提到哪吒:“那叱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这里描绘的哪吒是骨肉还了父母,现出本来面目,为父母说法。到了明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有了完整的情节:哪吒本是玉皇驾下神仙,三头九眼八臂,能呼风唤雨。他投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里,出生五天就闹了东海,杀了九条龙,还在天门下把龙截杀,射死了石记娘娘(《封神演义》里的石矶娘娘)的儿子,石记娘娘作为群魔之首不乐意了,起兵闹事。李靖对哪吒生气,哪吒便割肉刻骨还了父亲。世尊以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让哪吒重生,从此他纵横四海。
哪吒和李靖的关系也是一路演变的。原本在印度版故事里,哪吒的父亲是多闻天王,到了中文语境里就发生了变化。
苏辙有诗《那吒》,诗的前三联提到: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大概在宋朝的时候,哪吒只拜佛不拜爹,佛就让他爹举宝塔,让哪吒见父/塔就拜。
后来在《西游记》里还有更搞笑的剧情:哪吒因为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被佛赐了藕荷做身体后找李天王报仇;如来送了李天王宝塔,让哪吒以佛为父。所以李天王平时端着塔不放,就怕哪吒要报仇;某次看到哪吒亮了剑,李天王的第一反应就是先取塔在手,再跟哪吒说话,仿佛塔才是哪吒他爹的本体,是李天王的护身符。
在《封神演义》里,哪吒任性闹事,颇有孙猴子的风范。孙猴子去海里强索了金箍棒,后来闹地府、闯出御马监、偷蟠桃、闹蟠桃会、偷金丹;哪吒闹海,抽龙筋打龙王,杀了石矶的童子,自尽,让妈妈给自己修庙集香火,被爹搅扰后,莲花再生,上门跟爹寻仇。他们都是纵情地大闹一场。
所以1979年的《哪吒闹海》里,其实是将哪吒柔化了,主要体现的是他对抗父权与威权。哪吒在大雨中对父亲喝一声,“爹爹,我把自己还给你,”噙发睁目,横剑自尽。这一幕对于很多人来说意义非凡,也许这是许多孩子一生中初次见到悲剧,初次见到主角死去,初次看到有主角跟亲人恩断义绝。我有个朋友说,他小时候看那一幕,最解气的反而是哪吒说“我把骨肉还给你”时,李靖晕眩的那一下。这一下,李靖知道后悔了吧。
当然,人非要走到自我伤害这一步,才能够让那些逼迫自己的长辈心生悔意,这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委屈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在亲子关系的漫长历程中,有太多的少年被压抑着,他们在这种压抑的氛围里,内心的委屈不断地积攒。就像哪吒那决绝的一下,让许多少年感同身受。或许,在他们的亲子关系里,已经长时间地处于委屈的状态,他们渴望挣脱这种束缚,渴望能够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那沉甸甸的重压之下,想要突破谈何容易。
哪吒自刎这一行为,是他与父亲的诀别,这其中蕴含着独立自我觉醒时的剧痛。这一刎,凝聚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的委屈,也体现了为了追求自由和自我,必须付出的极限代价。这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反抗,是对长期压抑自己的父权的一种挑战。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如今已经是2025年了,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不同版本的哪吒形象,我们能发现许多有趣的差异。在《哪吒闹海》里,哪吒有着丹凤眼,那是一张俊美如墨画般的面庞,他的形象充满了传统的美感,同时也带着一种古典的反抗精神。而在魔童系列里的哪吒,则是顽皮的模样,那独特的烟熏妆,塑造出了一个反英雄的形象。
曾经的哪吒,横剑自刎,以此与父权进行诀别,那是一种决绝的反抗。而现在这一代的哪吒,他的反抗有了更广阔的内涵。他与父母携手合力,去对抗那些更大的规矩,那些隐藏在社会深处的更大的不公平。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将哪吒、敖丙、申公豹、石矶等人物塑造成现在的样子呢?敖丙身为妖族,哪吒是为魔丸,难道仅仅因为出身就被判定为错误的存在吗?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身份标签,是一种被强加的定义。
再看故事的结局,仙翁代表着所谓的“仙”,却成为了反派;而魔童哪吒,本应是魔的存在,却成为了正派。孙悟空,他本是无根的妖猴,当他大闹天庭的时候,那些天兵天将、天王、诸天神佛,他们一本正经却是反派的存在,试图打压孙猴子对自由的追求。张无忌也是如此,他作为殷素素与张翠山的儿子,在光明顶排难解纷面对六大派的时候,那些喊打喊杀的名门正派,成为了他反抗的对象。这些故事都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反抗、破坏那些不合理的存在,改变命运,打破旧的秩序,建立新的世界。
“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这就是所谓的逆天改命的精神体现;“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更像是孙悟空“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豪迈气概。1979年的哪吒,他的反抗更多的是针对威权与父权,在经历了极限的痛苦割舍之后,才获得了极限的自由。
而到了2025年,哪吒所代表的反抗精神已经扩展到对无数老规矩、大道理以及无数身份标签的反抗。如果这些都是他人出于各种目的的谋划、分配与规训,那么就毫不留情地将它们推翻便是!因为在这个新时代,人们更加追求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公正,不再愿意被那些不合理的东西所束缚。
来源:市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