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状元、学霸毕业后走下神坛、成为众人矣的故事,这些年我们听闻过不少。天之骄子们的后续人生没能继续发光发亮,固然让很多人惋惜,但一直站在聚光灯下的他们,也许在自己走向“平庸”时才能迎来真正的舒怀。
高考状元、学霸毕业后走下神坛、成为众人矣的故事,这些年我们听闻过不少。天之骄子们的后续人生没能继续发光发亮,固然让很多人惋惜,但一直站在聚光灯下的他们,也许在自己走向“平庸”时才能迎来真正的舒怀。
趁着假期,我看了三联出品的纪录片《谈论,大声点》,有一期讲的是“拥有天花板学历”的游戏主播女流的故事,感触很深。
从当年的高考理科状元到一名被外界看来是“不务正业”的游戏主播,这十年,她终于不用活在别人的期待和对自己的高要求里。
你会发现,当卸下了应试教育带给自己全方面的影响后,成为一个允许自己考60分的“正常人”,这挺爽。
*阅读至文末可领取纪录片地址
“拥有学历天花板”的游戏主播
女流,原名石悦,出生和成长于内蒙的一个县城。周围的人都知道她从小学习好,但没想到这个小县城能出理科状元。
2006年,石悦高考702分,成为当年内蒙古自治区高考的理科状元,石破惊天。
她“顺理成章”去了清华,读了老师说的“聪明人都在清华建筑系”的专业,本科毕业后,她又以免推生资格去北大读了城市规划专业的硕士。
一个握有中国最顶尖两所高校文凭的孩子,大展前途应该不是问题。但毕业后的石悦却做了一个叛逆的决定——不投简历,不找工作,去当游戏主播。
理科状元去当游戏主播?一时之间,社会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批评,说她对不起父母培养,甚至对不起清华。
在十多年前,房地产行业还蒸蒸日上,她本可从事建筑相关工作,世俗标准定义下的成功她本是唾手可得。
但石悦为什么要剑走偏锋,选择去做这么一个在当时「上不了台面」的工作?
要知道,十多年前自媒体、短视频发展不像如今,手握流量未必就能赚得盆满钵满。那时,初级游戏博主这个职业相当于要「用爱发电」。
转行原因很简单,她不喜欢建筑这个专业。
在纪录片里,石悦说,在应试教育体系里,父母和老师很少去具体关心你将来想做什么职业。不少学霸只是顺理成章去做了一个学霸一直该做的事情:拿高分、考第一、去最好的学校、读好学生最多的专业。
可进去后,她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建筑,虽然能拿奖学金,但她从来体会不了同学们画画时一脸的投入和喜爱。她画画时,脑子里没有对艺术的感知,全是坐标系。
只有在课余做游戏解说时,她才能获得一点满足感。
与常人不同,学霸们似乎可以忽略自己的感受去完成既定的目标。石悦从小到大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如果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班级里有人能考满分,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自己?
可走出清华、进入社会后,当真实人生的篇章揭幕,她却发现,无法再一味要求自己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而忽略内心感受了。
迟到的觉悟
“人生里总有一些时刻要完成‘应该’的事,并且要做到最好”,这是应试教育下学霸们固有的思维,石悦深受影响。
即使遵从内心成为一名游戏主播,她也没能第一时间摆脱这一思维。
走出学校、进入工作岗位后,她开始「卷」直播时长,「卷」解说质量,平台要求直播时长50、100小时时,她能卷到每月200小时。
做了近十年的游戏主播, 她卷成了头部,但石悦又迷茫了:大家究竟在卷什么?我们卷是为了获得名、利、话语权和影响力,但这些没有尽头。
她开始反思自己,一直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奔跑,对优秀的追求到底对不对?
节目里,记者问石悦:你做得不优秀又怎么了?把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就开心了?
石悦没有直面问题,而是回答说:我会进入下一轮。
这暴露的正是应试教育下学霸们的困惑:我做了所有“应该”做的事,但我为什么不能真正开心?我承受了竞争带来的痛苦,却为何没有享受成果的能力。
石悦最终决定放过自己。比如在流量时代,她停播了很久——但我可不可以先爽一下!
就像她在节目里说的,现在,我允许我考60分了。
这也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应试教育下的努力精神、学霸思维,不容易让孩子过好这一生?
好像根深蒂固的应试思维和惯性不仅没有完善和提升经世致用之能,反而带来了强大的反噬作用。
比如,最近就有考入藤校的中国学生,陆续收到大学的“学术警告”,面临退学的新闻。
一位哥大妈妈在社交媒体发的求助帖:孩子在哥大读书,一天凌晨2点他接到了孩子高中同学的电话,被告知孩子在考试中挂了三门课,已经收到校方的退学信;
一位进入美国Top5大学的女生,在上学期拿到了F的成绩后被大学“学术警告”;
还有一位藤校生在学术和社交压力下陷入无限的负能量循环,已经有抑郁症状(没办法自己起床上课),两门课拿到了C的成绩,选择休学。
去年年底,也有一则关于退学的新闻在留学生家长圈讨论度很高:北京的学霸女孩以SAT近乎满分的成绩进入MIT,原本应该风光无限,却因旷课和挂科被MIT退学,只能回国重新参加高考。不仅父母几百万的教育费用打了水漂,退学后,孩子更是患上了轻度抑郁症,一家三口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拼命托举进藤校的小孩,撞过终点线开始下一段竞赛时,却摔倒在开端、毕业的路上。
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多重原因所致:
比如,应试教育强调高强度的知识输入和标准化考试技巧,但在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时间管理和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存在明显不足。
比如,长期的高压学习环境可能导致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一旦离开熟悉的竞争环境,许多学生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甚至出现极端情绪。
再比如,在国内,学习成绩往往被视为最重要的,而在国外,团队合作、领导力和社交能力同样重要。如果缺乏这方面的培养,留学生可能会在融入校园文化和建立支持系统方面遇到阻碍,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
所以,在以大学排名作为衡量最终成果的应试教育来看,进入名校似乎是我们教育和鸡娃的成就,但若以孩子的一生来看,算不算一场镜花水月?
父母的心疼与为难
虽然石悦没有如常人预期那样走向比现在更高的高度,却收到了这届网友们的赞誉和支持,这与十年前刚“出走”时她收到的那些指摘全然不同。
有人会羡慕她即使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但能走上自己喜欢的、适合的道路,是何其幸运和勇敢。
石悦说自己的叛逆来得很迟,在很多人看来这哪里是叛逆?游戏是爱好、主播是工作,多少人能带着爱好去工作?
在石悦们的故事背后,与她们曾同样经历过痛苦的,还有这些孩子的父母们。
学生难当、父母亦不好过。
大多数父母清楚,应试教育或许能带来学业上的成功,却未必能帮助孩子真正过好一生。作为曾经历过应试教育的父母,大家深知分数——无论高低——背后都隐藏着对自我价值的迷茫与生活目标的混沌。
父母们希望孩子跳出这个循环,但又担心孩子无法适应不同的模式,更害怕一时的放松会错失未来的机会。
若不逼孩子努力,未来可能埋怨他们没有更进一步,也害怕孩子“松手”后失去竞争力。
于是,很多父母陷入两难境地: 希望孩子幸福,却担心放松会带来不确定的未来;希望孩子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却找不到更适合的路径。他们理解追求“完美”的痛苦,却不敢轻易让孩子“只考60分”,害怕一放手就功亏一篑。
图源pixabay
我认识的朋友老张,一向是朋友圈里最佛系、能躺的一位爸爸。但连这样的佛系父母也被迫鸡娃营业了。
老张有个儿子,四年级在读。儿子算是学习自觉的娃,成绩也可以,夫妻俩没怎么操心过。
但进入小学高年级后,老张发现儿子班上优秀的人不少,成绩好、比赛多、特长获奖的孩子一抓一把。
看到时不时有家长在群里、朋友圈发消息称,拿了某竞赛奖项、有运动特长的孩子可以在升学上「加分」,老张坐不住了。
考虑到儿子从小数学成绩不错,他也开始给娃搞起了奥数,报高价数学奥数班。
从那以后,老张的生活彻底被儿子的数学练习卷了进去。
他每天熬夜帮儿子检查试卷,甚至凌晨两点在厨房给自己加宵夜煮泡面时,还在研究“如何用初等方法证明费马小定理”。
40多岁的大叔,第一这么认真钻研数学,疲惫又无奈。
更痛苦的是,老张发现儿子压根不是搞奥数那块料,属于你讲题他就明白、自己做却没思路的那种水平。
儿子好几次和老张说自己真的不喜欢数学竞赛。老张想放手,但又觉得儿子也许只是没开窍、还可以“抢救”一下。他更害怕自己啥都不做待在原地,只会被更多家庭超越,也只能连哄带骗“鼓励”儿子再坚持看看。
也许我们除了要帮孩子应对应试教育外在的高压外、还要懂得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去培养孩子摆脱“内阻力”的能力。
“内阻力”这个概念来自《一生之敌》一书。
它指的是我们内心的恐惧、拖延、自我怀疑等阻碍行动和成长的情绪。
作者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在书中写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两个人生。我们正在活的,和从来没有活过的。在两个人生之间的,就是内阻力。”
应试教育固然让孩子承受了外部压力,但内阻力往往是束缚他们成长的更大障碍。通常表现为:
对失败的恐惧:害怕成绩下滑会让人“失望”,甚至觉得自己“不再优秀”;
过度依赖外部认可:习惯于通过分数、奖项等外在指标证明自我;
失去选择的自由:很多时候,学霸会优先考虑“应该”选择的道路,比如热门专业、体面职业,而不是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
这些内阻力让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常常处于内心的拉扯之中:一方面想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另一方面却害怕偏离“成功或者正确的路的轨道”。
对于父母来说,无论孩子是成绩平平、还是傲人,我们都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和“不一样的选择”、创造接受“失败”和“不同”的环境,而不仅仅以分数、成绩去定义一个人。
正如北大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中说的:
人的一生不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还得干点别的。你不直接为谋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就越幸福。如果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都是个苦役。
图源《十三邀》
-每日教育新知-
来源:阅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