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要评选2025年最“不讲武德”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绝对当仁不让。这部续作仅用9天就踹下《长津湖》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票房像哪吒的混天绫一样甩得风生水起,截至2月6日已突破60亿,预测最终可能冲到95亿甚至100亿人民币,直接把
如果要评选2025年最“不讲武德”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绝对当仁不让。这部续作仅用9天就踹下《长津湖》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票房像哪吒的混天绫一样甩得风生水起,截至2月6日已突破60亿,预测最终可能冲到95亿甚至100亿人民币,直接把全球票房榜当成了自家后花园。但票房神话背后,这片子其实藏着不少“小心机”——表面上是个魔童闹海的爽片,骨子里却是一封写给中国动画工业的情书,顺便还偷偷掀了电影技术的天花板。
一、特效团队不是在摸鱼,是在摸天花板
特效如果让国外团队做,还要给他们讲中国古典故事,他们还不一定听的懂,文化差异太大。就算听你懂了,还会瞧不起我们,一流大厂派个三流团队给你摸鱼制作,依旧是雷。因此,制片方选择的中国自己的团队,定会全力以赴。
如果说《哪吒1》让观众惊呼“国漫崛起”,那《哪吒2》的视觉效果就是直接给观众嘴里塞了颗“定海神针”——还是带爆炸特效的那种。制片人陈畅江说:“我们不是在摸中国动画的天花板,我们是在摸电影制作特效技术的天花板。” 这话听着嚣张,但看完电影你只能服气:东海龙宫的水波纹能逼真到让你想伸手捞鱼,哪吒和敖丙打架时的粒子特效仿佛经费在燃烧,连太乙真人的肚腩抖动都带着3D立体环绕的喜剧感。
更绝的是,全片没有一处特效是“为炫技而炫技”,每一帧都在为剧情服务。比如哪吒觉醒时的那场“火焰莲花”戏,特效团队愣是把传统水墨风和现代CG揉成了“哪吒牌烟花秀”,美得观众一边擦眼泪一边掏手机拍照——然后发现拍不出电影里十分之一的震撼。
二、传统文化不是拿来供着的,是拿来“魔改”的
《哪吒2》最狠的一招,是把老故事玩出了新花样。表面上还是“灵珠转世”“龙王复仇”的老梗,内里却塞满了现代社会的隐喻:哪吒的“魔丸”标签像极了当代年轻人被贴的“躺平”“摆烂”人设,李靖夫妇的无条件接纳成了反内卷育儿指南,连东海龙王都从封建大家长转型成“鸡娃失败典型案例”。
最妙的是,电影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升级成了“去他个鸟命”的行动指南——哪吒不再只是反抗天命,而是直接踹翻定义权,把神、魔、人的界限炸成了烟花。这种“用神话解构现实”的叙事,比直接说教高级多了,观众一边笑敖丙被亲爹PUA,“爸,我觉得您比龙王开明多了。”
三、技术流的“小心机”:让观众的钱包自愿上供
《哪吒2》能收割全年龄段的票房,靠的不仅是情怀。制作团队深谙“让小孩看打架,让大人看门道”的套路:小朋友为哪吒敖丙的“双男主羁绊”尖叫,家长在李靖夫妇的育儿经里找共鸣,技术宅数着特效镜头算制作成本,连社畜都能从申公豹的职场腹黑学里悟出生存法则。更绝的是,它把春节档的“合家欢”属性玩成了票房永动机——据统计,超三成观众是全家组团观影,甚至有爷爷带着孙子二刷,一边吐槽“现在的动画片比我当年看的《大闹天宫》还花哨”,一边默默贡献票房。
四、当哪吒开始“闹”全球:技术自信才是硬通货
如今《哪吒2》准备“出海”征战海外市场,美国网友已经开始抢预售票,马来西亚观众催着影院加场次。但比起票房,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传递的信号:中国动画不再靠“东方神秘主义”猎奇,而是用国际顶尖的技术+普世价值观正面刚。
正如业内人士评价:“《哪吒2》证明了中国动画技术能达到好莱坞水准,但我们的文化内核他们永远抄不走。” 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冲向全球票房榜时,他背后是一整个工业体系的升级——从“经费不足”到“经费爆炸”,从“五毛特效”到“每一帧都能当壁纸”,这哪是哪吒的逆袭,分明是中国动画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结语:别叫它“国漫之光”,叫它“技术狂魔”
《哪吒2》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技术宅的胜利。它用顶级特效让观众心甘情愿掏钱,用现代叙事让老故事焕发新生,最后还不忘在彩蛋里埋个“杨戬要来串门”的伏笔——这哪是拍电影,分明是给中国动画挖了条护城河。
导演饺子也说,“我们要把每一部电影当作最后一部电影去做。”抱着这样的信念去制作,《哪吒2》的票房登顶绝对是必然的啦。
就连配音,导演也要求极致,他连自己都没放过,亲自上阵,你看看这表情,脸都挤成饺子褶了。
下次再有人说“动画片是给小孩看的”,建议直接甩他一张《哪吒2》电影票:“去看看,什么叫用技术重新定义神话,用票房暴打偏见。”
(温馨提示:观影请备好纸巾,擦眼泪和擦3D眼镜都用得上。)
《哪吒2》看完后,你有哪些感受呢?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