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资金冻结期间,丁元英靠变卖自己珍藏的唱片为生,刘冰识货不识人,他只知道那些唱片都是高质量,却不知道持有唱片的人更高级,于是低价收购丁元英的唱片,又以才翻一倍的价格卖出去,这做法实在令人无语。
《天道》原著小说中,刘冰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遇到具有商业头脑的丁元英,完全是因为丁元英当时选择了“隐退”,他需要在古城平静一段时间沉淀自己。
在资金冻结期间,丁元英靠变卖自己珍藏的唱片为生,刘冰识货不识人,他只知道那些唱片都是高质量,却不知道持有唱片的人更高级,于是低价收购丁元英的唱片,又以才翻一倍的价格卖出去,这做法实在令人无语。
当然,刘冰的收购确实帮助丁元英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所以后期他遇到生存前景的问题时,丁元英也秉着道义给了他选择的机会。
丁元英明白,格律诗被起诉后,刘冰、叶晓明和冯世杰三人是商量好了一起退股的,但叶晓明和冯世杰都不敢贪格律诗的名和利,只求保本退股,而刘冰不一样,他很享受开着宝马、被人前呼后拥叫刘主任的感觉。
为了不掉回“泥潭”,刘冰退股后请求公司让他继续开着那辆宝马留在格律诗工作,当时的董事长还是欧阳雪,根本不在乎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便一口答应了刘冰。
后来,肖亚文来了,她在律诗诗打官司期间接手了欧阳雪的“烂摊子”,成为新一任董事长。这让看不清局势的刘冰好似突然照到了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把他的死皮赖脸和不堪都凸显出来,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无遗。
这倒也罢了,更令他不能忍受的是,他居然得听一个“凭空出现”的女人呼来喝去,这样的话,开宝马让人叫刘主任,那味儿都变了,曾经的威风变成了屈辱和讥讽,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挽回不了尊严和颜面。
就在这个时候,丁元英交给了他一份“机密”文件,告诉他说搞市场只靠人情不行,他心里得有个数,只有他行,他才有机会翻身。
刘冰被这份“机密”文件弄糊了眼,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一心想着曾经那点唱片的交情,丁元英确实有理由帮他一把,全然忘了丁元英交给他文件时的特意嘱咐。
丁元英的意思,是让他利用这份文件保住工作,而不是让他拿着文件去要挟公司,在格律诗胜诉之后搞事情。为此,丁元英特意嘱咐刘冰,说肖亚文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现在的处境,得看自己的能力和选择。
刘冰千想万想,看着自己所接触的圈层,他特别想逃出这个圈层,去过那种人上人的生活。这当然没错,但他用错了打开这种生活的方式,他拿着文件去找了两个人: 于志伟和欧阳雪。
于志伟是乐圣公司的普通干部,刘冰找他表面上是伸张正义,实则是想给敌对的乐圣公司递刀子。而找欧阳雪呢?是想看欧阳雪能不能给他更高的价码!谁给的价码更高,他就倒向谁,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在刘冰看来,他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如果等到肖亚文要清除他的时候才使用这份“机密”文件,他的人格和尊严就已经受到轻蔑了,所维护的不过是一个打工的机会,没有实质意义。
他并不知道,丁元英作为出谋划策的人,已经卖了个老脸为他向肖亚文提出要求,让肖亚文照顾他:
如果他在格律诗和乐圣合作期间没有什么动作,就给他点股份,让他有个实在的前途;如果他有不当之举,那也不要辞退他,让他留在公司有个就业机会。
只一点唱片的交情,丁元英如此待他,已是仁至义尽。可只想开宝马让人叫刘主任的刘冰并不满足,他根本听不懂丁元英嘱咐他的那份深意,就想自己搏一搏,于是在遭到欧阳雪的批评“教育”后,他打开了那份“机密”文件,也促使自己走向了一条无法回头的深渊之路。
拿着一沓空白档案站在高楼上,他在心里暗骂丁元英背信弃义,大声责骂丁元英“说谎了”,然后从高楼上一跃而下。
那点唱片的交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说到底,道理就一个: 贫穷限制了刘冰的想象!
记得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个扎心回答:给你500万,你可能过得还不如从前。你可能用500万去盲目投资,最后陷入负债焦虑;也可能肆意挥霍,在无尽的欲望中毁掉自己原本的生活。
这个回答告诉我们,人根本驾驭不了能力以外的钱,即使靠运气发了财,这些钱也早晚会从你的认知漏洞里溜走。格律诗被起诉后,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的退股,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当初丁元英主张以最快的速度冲刺到行业的顶端,再通过降价销售,吞食行业老大乐圣公司的市场份额。但叶晓明觉得,这样做太浪费钱,还容易得罪人,不如像其他小公司一样跟在乐圣身后,分点残羹冷炙。冯世杰也倾向于保守经验,对丁元英的谋划,只会说: “咱也不知道丁哥啥意思。”
而刘冰呢?眼里除了钱,对其他一概不知,还时常问:“怎么能看出丁元英是个高人,恐怕是个骗子!”想借着丁元英的谋划爬上高层,却一直在质疑丁元英的才能,如此做法怎能跳出自己的圈层?
记住那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你行,你才有机会!如果你不行,不管走到哪里,跟着谁,都一样,你自身的认知和能力很重要!
我是小吴,一个89年的三胎宝妈,自媒体独立撰稿人,关注我,看更多书剧评说!
来源:剧评热点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