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穿越古神话,前世今生叛逆引爆现实,电影到底想说什么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5 21:10 2

摘要:其实哪吒最早的传说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话“那罗鸠婆、那吒俱伐罗”中。后来引入中国道教,在《三教搜神大全》中被称为“哪叱”。

大年初一,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火了,在首日的票房就逼近5亿,成为春节电影首冠。

大众普遍认知哪吒这个古代人物形象的,大多是从小说《西游记》“哪吒闹海”中熟悉的。

其实哪吒最早的传说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话“那罗鸠婆、那吒俱伐罗”中。后来引入中国道教,在《三教搜神大全》中被称为“哪叱”。

在中国道教中,这位孩童天神哪吒是一位三头六臂的神灵,被尊奉为道教的第一重要保护神。佛教典籍《佛所行赞》中有所记载。

后来,在唐朝有一本叫《开天传信记》的书,第一次描述了少年哪吒的形象,他是四大天王中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的太子,是一位守护佛教的护法神。

到了北宋时,哪吒这个人物形象又有了新的发展。在《五灯会元》中记载:“哪吒太子现出本身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用神力为父母讨说法。”

南宋后,随着李靖演化为佛教的毗沙门天王,太子哪吒也就变成了中国人了。1随之哪吒的形象也被搬上杂剧舞台。

而真正完善哪吒这个人物完美形象的是元朝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这时的哪吒已经演变成三头六臂的形象,同时,东海龙王、石矶娘娘、莲花化身等都出现了。

到了明朝哪吒的形象又进一步发展,变成了身高六丈、头戴金轮,拥有三头九眼八臂”,而且哪吒的身份又改造成了“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

在明朝《三教搜神大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故事更为丰满,小说对哪吒闹海、莲花化身等故事有了更全面的描写,从此,哪吒形象完全转变为“孩童天神”。

此后,哪吒在道教中被授予中坛元帅、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三太子。是镇海之神、海民的保护神。

清朝和民国时期,哪吒的故事在舞台和童话书刊中已经广为流传。

时代在发展变革,神话故事也需要与时俱进与创新,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动画片“”哪吒”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是有的创新的。

《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哪吒反叛者的不屈精神。

电影中,天地世界分为人、妖、仙三派,首先代表着上层的玉虚宫高高在上,隐匿于云海之中,楼阁雕梁画栋,美得令人心醉。

哪吒在成为魔丸后,为求正果去追求神仙之路,结果遭遇潜规则碰壁。

于是,不服气的哪吒敢于冲破墨守成规的世俗偏见,呐喊出心中的不平:“我是好是坏,是高贵还是卑贱,不该由你们来定义。”我不认天命,我要走自己的路。”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鲜明地展示了神仙、人间和龙宫的不同。

首先是代表玉虚宫的修仙派。

世人向往神仙,所以玉虚宫为世人所尊敬,他代表着正义与善良,斩妖除魔的化身。

其次是被被镇压在海底的龙,他们是样貌丑陋的妖魔鬼怪,锈迹斑斑的铁链枷锁,它代表着邪恶的化身。

最后是以陈塘关为代表的人,是普通老百姓。

在电影中申公豹这个人物形象很耐人寻味,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申公豹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弟子,其随身佩一宝剑,有法宝开天珠,因助纣王而被视为坏人。

而在电影中长相邪恶的申公豹却有一颗两面心。哪吒本是灵珠投胎,申公豹却和龙族刻意调换,让其成了魔丸。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游戏规则,“”胜者王侯,败者寇”规则都是胜者而定。

在这个规则下,魔丸哪吒想求得正名,不得不按照规则去求仙。

因为,哪吒想修仙改命不仅反是为了帮助好友敖丙,而是保护父母和家乡。

求仙之路遭遇潜规则,哪吒发出震天怒吼:“去你个鸟仙,小爷是魔,那又如何?”于是,他也要突破这世俗的禁棝魔障。

“若前方无路,就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就扭转这乾坤。”

在中国历史上,反叛者历代都有,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莫不如此。他们都是要改变社会的既有规则,靠打破原有的世界秩序。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挑战既有规则,于是,不甘做棋牌的申公豹也加入到哪吒与敖丙行列与他们并肩作战。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在现实中,我们太多人都活在这现实中,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喊出心声:“”不认命,就是最好的命!”

那就是—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道天高地厚。所以我愿意试一试,勇敢闯出自己的一条路。

电影的社会意义:“”就是我的命运,我做主,传递了不认命的精神,活在当下,做勇敢的自己。”

来源:嘉佑动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