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纪录!“三岁小儿”何以成为百亿男主? | 睡前聊一会儿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23:15 2

摘要:春节假期,《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了不少人的“菜”。今日,其含点映及预售的总票房已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加上前作的票房,三岁小儿哪吒已经妥妥成为最年轻的百亿票房男主角。不少人“二刷”“三刷”,到底从中看出个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春节假期,《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了不少人的“菜”。今日,其含点映及预售的总票房已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加上前作的票房,三岁小儿哪吒已经妥妥成为最年轻的百亿票房男主角。不少人“二刷”“三刷”,到底从中看出个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

看“魔童”,看到了个性。存于肤表的“烟熏妆”,嘶吼出口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刻入骨髓的抗争意志,哪吒的形象鲜明而立体。人物个性反叛,设定亦不循规蹈矩。虽为魔丸但心存善念,生而为妖却善行义举,慈眉善目反嫁祸屠戮……银幕内角色设定“亦正亦邪”,正如银幕外的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角色、情节等的复杂性,也将影片的内核描摹得更有劲道。用笔法的力度钻出内容的厚度、内涵的深度,让观者更能读进所蕴含的价值。

看“魔童”,看的是自己。观者眼中,“魔童”的形象里,依稀有了各人的模样,一时间杂陈五味翻上心头。看他奋力扛鼎、破鼎而出,想到生活种种皆已尽力、问心无愧、未留遗憾;看他面对强权、无惧尝试,想到人生海海天高地阔、机遇无限、满怀期待……难免感叹:哪吒只是活在电影中,虽在创作者用想象力开拓的空间中,能更“离经叛道”地处事,但人人似乎都与他殊途同归地淬火成长。透过魔童看见自己,某种意义上,“哪吒”是我们共同的名字。这也给予创作启示:用心思吸引人们“成为”角色,让视角从“旁观”变“正视”,真实感、亲切感激发出的情感共鸣便不求而来。

图片来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看“魔童”,看出了传承。诠释中国神话的重要母题,“传统”必不可少。以三维动画技术复现“山河社稷图”,将青铜饕餮纹、汉代漆器色化为视觉特效的美学表达,用具体场景把《周易》哲学可视化……传统文化符号在数码间跃动。适逢佳节,席间动容,聚集着漂泊在天南海北的他乡游子,疏通了无数次欲言又止的羞于表达,搁置了缘于代际鸿沟的意见分歧,弥合起血脉为经、文化作纬的共同情感。面对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边际弥散、空间扩散、人员离散,聚合“散”,也许正是传统文化之于时代的意义之一。穿梭千载,也唯有脉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才足以稳固,能够在历史烟云中浓郁文化底色,营造更多共同记忆,将文化史诗写成漫漫长篇。

看“魔童”,看头是新生。光阴新陈代谢,“新编”不可或缺。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有云,那吒“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封神演义》亦沿用此形象;而佛经《景德传灯录》、小说《西游记》等却用“三头六臂”形象。“六臂”“八臂”,都为凸显哪吒的广大神通。电影中为何创造“一头六臂”的新形象?导演饺子的回答颇有些“实用主义”:哪吒变出六臂是为了托举起冰山,多余的两个头好像并没有什么作用,难道在一旁喊加油吗?形象非刻板,变化含考量,这只是传统“新生”的一个缩影。神话是时代的产物,由此而言,新编又何需拘泥?给创作留有空间,也是在酝酿惊喜、等候奇迹。

哪吒“魔童降世”,“黑悟空”横空出世,“唐宫夜宴”舞动网端……如今,越来越多“古老的”正在成为“新生的”,不断拓宽文化软实力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路径;越来越多“新生的”也日渐变为“经典的”,持续充盈着推动发展的文化宝库。我们的文化在循环往复中盈盈不绝、在螺旋而上中生生不息。行文至此,一份“踏实感”油然而生,文化自信莫过于此。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个“三岁小儿”,各位意下如何呢?

这正是:

小小身板承众愿,薄薄银幕纳洞天。

悠悠传统再新编,亘亘文脉长绵延。

大家晚安!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