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2年,她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9年,凭借《云南映象》姊妹篇《云南的响声》获得成功,
《杨丽萍:艺术的探索与公众的审视》
河南卫视这几年还是挺会搞事儿的,春晚的节目质量一直在线,而且搞得是风生水起的,传统文化玩得那也叫一个溜。
杨丽萍,1958年11月10日出生于中国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中国内地女舞者。
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之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
1992年,她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9年,凭借《云南映象》姊妹篇《云南的响声》获得成功,
并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舞蹈家。
这次也不例外,杨丽萍的《蛇来运转》的舞台设计确实精致,烟雾缭绕、人身蛇尾,一看就充满仙气儿。
但是,这场舞蹈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评为“不适合少儿观看”呢?
那就和小编一起来慢慢聊聊吧。
在河南卫视台今年的春晚舞台上,杨丽萍老师的《蛇来运转》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这个以伏羲和女娲形象为灵感的舞蹈作品,本来是想展现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与中国古文化的神秘魅力,却未曾料到引发了观众如此极端且分裂的反应。
一部分观众为其欢呼,称赞其“艺术炸裂,神话再现”。他们从杨丽萍精湛的舞蹈技艺中,看到了对古老神话的创新诠释,感受到了那种源于生命初始的蓬勃力量。在他们眼中,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处情感的流露,都是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他们沉醉于舞者所营造的神秘氛围,仿佛穿越时空,亲见了远古时代生命诞生的伟大奇迹。
然而,另一部分观众却对此皱眉吐槽,认为“这不太合适,全家一起看得脸红”。特别是在春晚这样一个阖家欢乐、老少齐聚的场合,舞蹈中较为大胆的动作设计和浓烈的情感表达,让一些观众感到了尴尬与不适。那些意在展现阴阳调和、生命延续的意象,在他们看来似乎“尺度太大”,甚至担忧“小朋友看了会学坏”。
争议的重点在于两名舞者在舞台中央交错趴地,时而四目相对,时而交缠起伏,做出了一些拟蛇的动作。
尤其是杨丽萍有一段动作,是背对男舞者并骑在他身上,结合两人身上那紧贴身体的蛇纹服饰,乍一看还真挺让人误会。
再加上两人的舞蹈设计意在展现阴阳调和、生命延续的意象,动作幅度大、情感表达浓烈,放在春晚这样的场合,确实有人看得有点尴尬。
所以有一些网友直接开喷,称这段舞蹈“尺度太大”,“不符合春晚的氛围”。
艺术,往往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探索者,它试图打破常规,挑战人们的认知和审美边界。杨丽萍老师的《蛇来运转》或许正是这样一次大胆的尝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公众的接受程度和社会的文化背景。春晚作为一个面向广大观众、涵盖各个年龄层次的舞台,其节目内容确实需要在创新与传统、艺术表达与公众接受之间找到平衡。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春晚毕竟是作为一个以家庭观众为核心的节目平台,舞蹈的呈现确实需要比其他舞台更“克制”一点。
杨丽萍的创作再有深度,要是大部分观众觉得不适,就算作品本身是艺术杰作,传播效果可能也会打折扣。
对于《蛇来运转》的争议,我们或许应该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艺术的价值并非仅仅取决于当下的评判,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被解读和重新定义。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的社会文化更加多元和包容,当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宽广,我们会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并从中发现更多未曾被察觉的美好与价值。
但在当下,这场争议也提醒着艺术家们,在追求艺术创新的道路上,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感受和社会的影响,以更加恰当的方式传递自己的艺术理念。而作为观众,我们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以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和理解那些充满挑战与创新的艺术作品。
其实,这次《蛇来运转》的争议,说到底还是艺术与大众审美的对撞。
杨丽萍追求的是文化意象和舞蹈表现力,而观众更看重的是这场合是否“合时宜”。
一边是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一边是观众的接受范围,这之间的矛盾几乎不可避免。
就像有网友说的:“她是舞蹈大师没错,可春晚是给我们全家看的,不是舞蹈专业课的课堂。”也有人反驳:“如果连杨丽萍的艺术都不能被理解,那我们离优秀文化的传承还有多远?”艺术的确需要自由,但自由不代表可以忽视观众的感受;而观众的欣赏水平也确实需要提升,只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你可以争议,但请你不要否定。
最后咱们说句公道话。
杨丽萍的《蛇来运转》,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背后确实藏着深厚的文化思考和艺术探索。
伏羲、女娲、人身蛇尾,这些元素是她对中华神话的挖掘和再现;蛇的复苏、交缠,是对生与繁衍的象征性表达。
这些创作上的用心,不能因为部分观众的情绪而被“一棍子打死”。
当然,对于批评的声音,杨丽萍也不是全然没有责任。
春晚的观众基础这么广,设计内容时多少还是应该考虑一下场合和氛围。
一个好艺术作品不仅需要表达创作者的心意,也需要让观众有共鸣。
所以,这事儿的核心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艺术和大众审美之间的“磨合”。
杨丽萍老师的探索值得肯定,但要想让更多人接受,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在表达上寻找平衡点。
而作为观众,咱们也不妨多点包容,毕竟艺术的多样性是需要接受和互动的过程。
春晚舞台上有争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愿意去思考这些争议背后的东西。
来源:进取文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