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票房的数字波动,不会直接干扰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哪吒2》的票房动态却成了大众每日关注的焦点。在这看似平常的关注背后,实则隐藏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文化和社会因素。
我是否每天都在盯着哪吒的票房?想看看它什么时候能破记录,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影视记录?
是因为我们对角色的成长蜕变感同身受?
还是被影片里精彩绝伦的特效所震撼?
还是它承载着大家对国漫崛起的殷切期望?
电影票房的数字波动,不会直接干扰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哪吒2》的票房动态却成了大众每日关注的焦点。在这看似平常的关注背后,实则隐藏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文化和社会因素。
接下来,就让我们抽丝剥茧,深挖大众执着于《哪吒 2》票房背后的深层缘由。
1、 自我投射与认同
从“残缺英雄”到理想自我的心理补偿作用:《哪吒2》所塑造的这一“黑眼圈、驼背、魔性笑声”的反传统英雄形象,与我们的传统认知是相悖的,以往的影视英雄形象都是高达、威猛、一脸正气、器宇轩昂的形象。
《哪吒2》制造了观众认知失调——即“英雄不该长这样”的冲突感。这种解构传统英雄的设定,让普通人在角色的不完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心理学中的“自我延伸理论”指出,个体倾向于通过认同虚构角色来弥补现实中的缺憾。
影片中哪吒通过 “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成魔不成仙。”充分体现了不屈服的决心。
观众通过哪吒的逆袭,间接实现了对自身“不完美”的接纳与超越。
2、 集体情绪宣泄
从个体压抑到群体狂欢:影片通过“无量仙翁黑化”“捕妖队捕妖”等情节,隐喻现实中的阶层固化与权力剥削,激发观众对不公的共情与愤怒。票房的成功被视作对这种压抑情绪的集体宣泄,正如弗洛伊德提出的“替代性满足”——观众通过支持电影,间接反抗现实中的无力感。
申公豹的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直接呼应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社会标签化”困境。观众在支持票房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为“撕掉标签”的集体诉求投票,这种投射行为强化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和自信程度。越是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就越高。)
3、群体归属感与符号化寄托
在春节档这一特殊时段,观看《哪吒2》成为了一种社交刚需。票房数据的热议为大众提供了谈资,个体通过参与话题讨论获得群体归属感。心理学中的“信息性从众”在此显现:当多数人认可某事物时,个体会倾向于跟随以避免认知冲突。
同时,影片也符合合家欢属性,很多都是父母带着家庭成员一起观看影片。这使其成为代际沟通的一个媒介。父母通过支持票房,既满足子女娱乐需求,也向孩子们传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价值观,实现情感联结的强化。
作为国产动漫代表,《哪吒2》的票房成功被赋予“中国动画崛起”“挑战好莱坞霸权”的象征意义。观众通过支持票房,参与了一场“文化民族主义”的仪式性狂欢,满足了对本土文化认同的心理需求。
票房突破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被解读为中国电影工业实力与观众审美升级的标志。这种“里程碑情结”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求”——个体通过归属成功集体获得自我价值提升。
4、对抗“快餐文化”的救赎心理
对真诚创作的集体渴求:在以往的影视剧中普遍存在流量担当的主旋律,随便找一个“流量担当”就开始拍摄、上映,希望通过“粉丝”的支持来获得“成功”,而影视剧的质量就是一种无下限的庸俗。在这种批评“主旋律电影过度消费”、“流量电影粗制滥造”的背景下,《哪吒2》凭借细节打磨与隐喻深度,被视为“良心作品”的代表。支持票房的行为,暗含对影视行业回归内容本质的期待,这也符合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理论——个体通过贡献集体福祉获得存在意义。
当票房预测从55亿升至87亿甚至100亿时,观众产生“见证历史”的兴奋感。这种参与重大文化事件的体验,满足了个体对“意义感”的深层需求。
《哪吒2》票房突破的期待,本质是一场个体心理需求与社会文化交织的共谋。从自我认同到民族自豪,从情绪宣泄到文化救赎,观众通过支持票房完成了一次集体心理疗愈。正如电影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票房数字的攀升已超越商业成功,成为普通人对抗现实桎梏的精神图腾。
来源:老范漫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