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爆卖60亿!《哪吒2》背后的男人,真的逆天改命了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06 19:13 2

摘要:2025年2月6日,中国影史迎来里程碑时刻: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打破《长津湖》保持的57.75亿元纪录,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上映9天,狂揽60亿票房,问鼎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哪吒2》一战封神!

2025年2月6日,中国影史迎来里程碑时刻: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打破《长津湖》保持的57.75亿元纪录,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更可怕的是,当下《哪吒2》的票房仍在持续增长,据猫眼电影预测,《哪吒2》总票房或超94亿。

“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2》“杀疯了”的背后,是一个比哪吒更疯的“魔童”导演——饺子(原名“杨宇”)。

放弃铁饭碗,啃老三年,靠“死磕”改写国漫命运,他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了“逆天改命”!

渡天劫,塑金身

1980年,饺子出生于四川泸州一个医生家庭。按照父母规划的人生路线,他高考后进入了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本应继承父母“衣钵”的他,却意外在心中埋下了一颗“魔丸”。

大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的3D动画软件Maya,让他第一次触摸到虚拟世界的自由。

那种感觉对饺子而言,像找到了一把打开平行宇宙的钥匙。

千禧年前后的中国,医学是铁饭碗,动画则是不务正业。饺子白天学药理,夜晚研究建模,他逐渐陷入矛盾:医学是父母的期望,动画是内心的渴望。

最终,饺子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但很快却因不满创作的束缚,于2004年辞职回家。

赋闲在家的日子,靠着母亲微薄的退休金支撑两人的生活。这段“啃老”岁月,成为了饺子的“渡天劫”。

从最初构建角色模型,无数次调整人物比例、动作姿态,到精心设计场景,模拟光影效果,每一个细节他都苛求完美。

历经三年零八个月的雕琢,一部名为《打,打个大西瓜》16分钟的短片惊艳问世。

这部动画以荒诞的战争寓言和惊人的技术细节,斩获第26届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上国际竞赛单元最高奖项“评委会特别奖”。

《打,打个大西瓜》成为国漫圈的一颗“深水炸弹”,让世人看到了饺子对动画赤诚的热爱与执着的坚守。

经此一役,饺子渡过“天劫”,重塑金身,一战成名,也叩开了国漫复兴的大门。

魔童降世,国漫破冰

《打,打个大西瓜》成功后,饺子成立“饺克力工作室”,试图在商业与艺术间寻找平衡。

彼时,中国动画市场充斥着低幼化作品,原创动画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至边缘。为了养活团队,他不得不接拍广告,甚至设计儿童玩具。

直到2015年,彩条屋影业总裁易巧找到他,一句“我们要做中国自己的《功夫熊猫》”,点燃了他的野心。

易巧对饺子的信任,源于《打,打个大西瓜》中流露出的那份“笨拙的真诚”。两人在成都一家茶馆长谈后,决定以哪吒为切口,重塑中国神话的现代性。

饺子深知,想重塑这个家喻户晓的角色,必须要彻底颠覆原版《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暴戾弑父,以及1979年上美厂的《哪吒闹海》悲壮自刎。

新时代的哪吒,需要一场更贴近年轻人的“身份重塑”:“生而为魔,却要逆天改命!”

知易行难,《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创作,是一场长达五年的“技术苦旅”。

剧本修改几十版,特效镜头上前个,饺子近乎偏执的细节控,体现在每一帧画面:哪吒的烟熏妆象征反叛,敖丙的鳞甲设计参考了宋代瓷器纹理,就连太乙真人的川普口音,都是对地域文化的幽默致敬。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哪吒1》电影上映后,一炮而红,狂揽50亿票房,完成了国漫工业化的破冰。

饺子曾说:“中国动画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敢让观众等的情怀。”

他拒绝将特效外包给国际团队,坚持由中国团队“死磕”。这种选择,既是对本土技术的信任,更是对文化主权的坚守。

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哪吒1》的成功,让饺子成为资本追捧的焦点,但他并没有在鲜花与掌声中迷失,而是选择了“消失”,这一“消失”就是五年。

五年间,他带领团队开始了续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制作。虽然《哪吒1》大获成功,但是饺子在《哪吒2》的制作上却更加和自己“较劲”,他将特效镜头提升到了1900个,并且开始挑战“三维立体战争场景”——两亿角色自主运动的算法难题,耗时一年半才攻克。

饺子最终没有辜负影迷们五年的等待,今年春节档,《哪吒2》 “杀疯了”!

各大影院里,《哪吒2》的场次座无虚席,无论是小朋友被精彩打斗吸引,还是年轻人嗑哪吒敖丙的 “兄弟情”,又或是中年人被李靖那句 “爹替你扛天雷” 戳中泪点,全年龄段观众都沉浸其中。

从大年初一上映开始,票房一路狂飙,排片率高达50.2%,打破了69项影史纪录,9天冲破60亿,问鼎中国电影票房冠军。

甚至不少人调侃,《哪吒2》拯救了不少濒临倒闭的影院。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春节档,《哪吒2》就是绝对的C位担当。

《哪吒2》为何如此受欢迎?

一位网友的评论足可以回答:“从烟熏妆哪吒到重塑肉身的挣扎,我看到的是每个普通人与命运撕扯的影子。”

而这也正是饺子赋予哪吒崭新的“神魂”:用神话外壳包裹普世情感,让哪吒的“不认命”照见当代人的精神困境。

逆天改命的“笨功夫”

饺子的成功,常被归结为“天赋”或“机遇”,但更本质的,是他对“笨功夫”的信仰。

在速成与流量至上的时代,他坚持“一部作品就是一辈子”的匠人精神。

当同行追逐IP快钱时,他埋头研究《封神演义》原著。

当市场推崇好莱坞叙事时,他执着于将川剧变脸、水墨丹青融入3D动画。

这种“笨”,亦是一种清醒。

饺子拒绝将《哪吒3》纳入商业计划表,他坦言:“如果有一天我的作品只为票房,那一定是我迷失了。”

在他看来,中国动画要打动世界,不能靠外包,而要靠团队的热爱和坚持。

从医学生到国漫旗手,饺子“逆天改命”的现实故事,恰是中国文化自信崛起的微观注脚。

他的“不认命”,不仅是个人对梦想的坚守,更是一代创作者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

当观众为哪吒的逆天改命喝彩时,也是在为那个曾蜗居成都的落魄青年鼓掌。这掌声,属于饺子,更属于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坚持笨拙理想、努力逆天改命的普通人。

来源:品牌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