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说《哪吒2》已经实现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但是依然还是有上万人对哪吒打出了差评。
文|木子
编辑|南烛春之晚
《哪吒2》在中国动画史上绝对是创造历史的作品。
在超越《长津湖》登顶后,《哪吒2》的票房成绩依旧是持续高涨。
虽然说《哪吒2》已经实现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但是依然还是有上万人对哪吒打出了差评。
针对于《哪吒2》的票房奇迹,作为官媒的人民日报也是发文评论。
也正是人民日报的强势发声后,才让人不由地感慨,吴京当年说得没错。
关于《哪吒2》这部电影,想必影迷朋友们已经看到了不少关于支持这部电影的评价了。
而对于差评可能有很多人还并没有见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盘一盘热度比较高的差评。
在豆瓣上点赞最多的差评是关于《哪吒2》这部电影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的。
其实早在第一部的时候就有人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说哪吒本身应该是女相男身,可是饺子导演在角色塑造上却刻意忽略了女性特征,而朝着一个男性的“顽童”形象塑造。
不过这样的讨论在当时并没有被太多人所认同,因为动画作品本来就应该是老少咸宜,且符合孩童基本认知的。
其实在以往的动画作品中,哪吒实际上也都是朝着偏男性的角度去塑造的。
但是《哪吒2》中,这一问题被激化了,一方面是哪吒母亲最终牺牲的角色塑造引起了一些观众的不满。
觉得在这部作品中女性依然是作为服务男性的工具人形象存在,没有什么创新。
一些人觉得《哪吒2》在处理母子关系上过于保守,没有创新不同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哪吒的创新太过激进。
比如在《哪吒2》中,西海龙王敖闰被塑造成了一个女性。
她的穿着和打扮也被很多人指责“媚男”和物化女性。
除了表演风格外,在剧情上,也有很多人觉得《哪吒2》在不必要的地方搞创新,最后反而是毁了整个电影的主旨。
比如哪吒的父亲托塔天王李靖在过去常被视为父权制的象征,哪吒对龙宫和父亲的反叛就是在反父权和反封建。
但是饺子导演在处理哪吒的父子矛盾时并没有按照原有的路子来,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为温和的模式。
有些不满的观众甚至直接用“父慈子孝”一词来形容现在的哪吒和李天王。
觉得饺子导演既然已经创新到了这一地步,那不如直接去掉哪吒这个名字,没有必要再继续靠着情怀赚钱。
除了这些比较尖锐的批评外,还有一部分的观众并没有针对内核进行评论,而是认为片中的各种笑料相当的低级。
无非就是屎尿屁那一套东西,也就只能让小孩子乐呵乐呵,成年人真的去看的话,难免会尴尬得不知所措。
针对关于《哪吒2》这部的差评并没有随着《哪吒2》的热度而消散,反倒是越来越多。
那么《哪吒2》难道真的就像是这些观众说的那样,是一部德不配位的烂片吗?
其实关于《哪吒2》到底能不能配上如今地位一事,人民日报在《哪吒2》热映的时候就已经发文评论了。
在文章标题处,人民日报就用上了“高开疯走”来形容《哪吒2》的票房奇迹。
对于《哪吒2》用现代方式讲述传统故事的方式,人民日报也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甚至将《哪吒2》的叙事方式视为其能够从其他春节档电影中脱颖而出的秘诀。
可见官方对于《哪吒2》始终是抱以肯定态度的,并且对于《哪吒2》的一些改编也都是肯定的。
那既然人民日报都已经给出了这么高的评价,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人追着《哪吒2》的问题不放呢?
其实道理也非常的简单,因为众口难调,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完全满意,必然会有一部分人不能接受这样的作品。
而且作为商业作品而言,《哪吒2》绝对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哪吒系列的主创团队真的认为《哪吒2》已经完美了,那反而是限制了他们的进步。
在《哪吒2》登顶票房第一后,吴京也是立刻就发文庆贺。
作为曾经中国电影票房第一的主演,吴京的作品也曾经深受和如今《哪吒2》一样的质疑。
对此吴京的评价是:要把自己的真诚展现给观众。
的确,真诚的制作团队未必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但是不真诚的制作团队肯定做不出好的作品。
饺子的动画团队对于《哪吒2》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倾注了所有的真诚。
就像饺子说的,他把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当作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来做,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让自己满意。
和其他的商业电影导演相比,饺子并不算是一个高产的导演。
作为一个医学生,他学习动画制作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最开始的时候他只能去做一些比较短篇的动画制作,甚至还要经常面临没有资金来源的问题。
在资金最紧张的时候,饺子每天都只能靠着母亲微薄的退休工资过活,把自己的生活水平压到最低。
也正是因为饺子导演对自己作品的精益求精,他才能够在国内外斩获大奖。
而他这颗金子也才会在最后被人挖掘,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封神”之路。
也许对于《哪吒2》这部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对饺子个人而言,他能做的就只有像吴京说的那样,把自己的真诚展现给观众。
只要饺子能持续不断拿出“真诚”的作品,相信即便是最不喜欢他作品的人,也会对饺子和他的哪吒系列有所改观。
作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有不同的声音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区别善意的批评和恶意的批评。
对于善意的批评,如果文艺工作者不愿意听取,只是夜郎自大,觉得这是观众对自己的贬低。
在这样的心态下一定是无法持续创作出好作品的。
一个好的作品需要的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观众共同营造一个好的文化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作品和文化环境才能良性循环,蒸蒸日上。
部分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刷新多项影史纪录!这个春节档,爆火的为什么是它?
沪州融媒|揭秘|《哪吒2》破52亿!泸州籍导演饺子的“跨界之路”
来源:南烛春之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