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凡祖籍湖南,父母因为南下土改来到德庆县,他出生时第一眼看到的是粤西的天空,岭南的水土滋养了他,他的精神也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自己小的时候比较喜欢体育,所以没考虑进粤剧团,因为没有接触过,由于自己高中毕业以后、要下乡当知青,如果当了知青、户口也随之去了农村,入
丁凡老师,有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名家、是一位著名粤剧文武生。
在河网交错、果硕粮丰的岭南大地,粤剧宛如一颗南国红豆、寄托着一树相思。在这棵相思树下,有这样一位名伶,龙章凤姿、音容兼美、爽朗清举、萧萧肃肃,他是享誉海内外的粤剧名家,曾斩获一届梅花奖和两届文华奖,他是广东省粤剧院院长,日夜操劳、肩负重任,对戏剧创新不止,对学生教诲不倦,他手持火种、一心只为粤剧的薪火相传,他就是丁凡。
丁凡祖籍湖南,父母因为南下土改来到德庆县,他出生时第一眼看到的是粤西的天空,岭南的水土滋养了他,他的精神也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自己小的时候比较喜欢体育,所以没考虑进粤剧团,因为没有接触过,由于自己高中毕业以后、要下乡当知青,如果当了知青、户口也随之去了农村,入剧团、户口可以留在县城,所以当时就是由于这种原因、进了德庆粤剧团。大多数粤剧演员都是自小就在剧校学戏练功,而丁凡进剧团学习时已经十八岁了。18岁才进剧团,这个年龄比较尴尬,因为年龄大、练功比较辛苦,因为筋骨比较硬,加上当时不是十分有兴趣,所以一年之后要转正,领导好像不是很同意让自己转正,觉得我不是很好,当时一位老前辈就觉得,和我同时进来的几个人当中、觉得自己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转正,才继续留下来做粤剧。杜有彬说:“自己和他是同批进剧团的,大家都是学员,一来到剧团、你就自由发挥,老师授课、我们学着学着就可以定型了,他最大优势就是他的声音和他的身材,经常展现他的歌喉。”在剧团转正之后,丁凡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比其他人都做得更好,为了能随时练功、他每天都跟着打行头的人 睡在舞台上,冬寒夏暑、没有一天懈怠。由于当时我们剧团一年演出二三百场,大多数都是下乡演出,练功比较麻烦,当时有位前辈对自己说,在舞台上面睡,看管着舞台,每天都可以练功,自己觉得都挺有道理的,所以一下乡、基本上都是在舞台上面睡。陈诺维讲:“记得在1979—1980年的时候,他在剧团,我在广播站,在相识的期间、自己发现这个人很勤恳,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每晚值夜班的时候,因为自己搞播音,他就过来要求我播以前的粤剧带子给他听,听那些粤剧老倌的唱腔,他不止一晚两晚这么做,而是经常性这么做,所以给自己的印象很深刻。”丁凡时常开玩笑说,自己进哪个剧团都没经过考试,1980年、他从德庆县粤剧团调入广东粤剧院,这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粤剧真正吸引自己还是在恢复古装戏以后,当时古装戏一出现、自己就觉得服装,化妆和布景都很漂亮,很吸引自己,所以当时就很想学做戏、学做古装戏,刚好粤剧学校要招一个进修班、帮我们这帮没有做过粤剧的青年演员做个培训,自己在粤剧学校进修了半年,在进修班里 自己学了一出折子戏,叫《放裴》。《放裴》这出戏让丁凡大放光彩,同时也为他带来艺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遇,广东粤剧院的领导想将他破格调入当时的广东粤剧院青年团,而出于对人才的珍惜、德庆县剧团并不愿意放他走,何去何从、年青的丁凡迷茫了。当时我们县剧团就不放人,讲好是培训的,培训完了还是得回德庆粤剧团,刚好肇庆市粤剧团又想调自己去肇庆市粤剧团,当时我们的县委书记就觉得给地区级也是给、给省级也是给,干脆马上就让自己到省粤剧院报到,就这样、自己去了广东省粤剧院。丁凡正如一块璞玉,其光温润、难掩风华,到了广东粤剧院、他如鱼得水,在这“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象管音飘荡”的环境中,吐纳百家精华,雕琢自身技艺,很快、这块璞玉就被打磨得熠熠生辉,成为粤剧院的台柱演员。陈韵红言:“丁院长他在舞台上面,是很有火花的,很有气质的,一出舞台、他就是另外一个人了,当时他真的是迷死很多很多的戏迷。”陈中秋讲:“自己那一年跟他一起到新加坡去演出,每天上完戏之后、一堆人躲在台口,晚上卸完妆回去以后、还有很多人给他打电话。”光鲜亮丽的舞台形象背后、是长年的学习积累与汗水苦功,丁凡深知、表演艺术越往上走,越考验演员的学识、修养和眼界。蒋文端说:“丁院长给自己最深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增值的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演员,记得他曾经对自己说过、以前没有现在媒体这么方便、资讯这么发达,以前他一拿到工资、他就会去买火车票 去外省观摩学习,看看其他剧种的表演,所以在他一直以来的表演和创作里面、他都加入了很多外省剧种的元素 到我们的粤剧里面,现在慢慢也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丁凡在车轮滚滚的旅途中吸纳学习,在平时的唱念做打里潜心沉淀,渐渐的、他将昆曲,越剧等各地戏曲的表演方式融入到自己的身段当中。蒋文端言:“他的身段经过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吸收其他艺术的养分,形成他很潇洒、干净、利落的身段,表演每一个人物都可以将观众带入这个戏里面。”在唱腔方面,丁凡时时都在琢磨发声与运气的原理,他曾在宣传队接触过声乐理论知识、在戏曲界又钻研模仿许多老前辈的唱腔,形成了自己张弛有度、挥洒自如的唱法。丁凡对粤剧表演艺术的钻研,不仅体现在身段与唱腔,还体现在妆容的细节上,在他眼里、演员在舞台上面对观众,功夫要好、妆容也不能马虎,好的妆容让人赏心悦目、也能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他在化妆方面很有研究,他经常会去变、去试,譬如一些时装的油彩、或者是时装的化法,他都会根据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的人物,融入到我们的戏曲里面,所以自己就觉得丁院长除了先天的容貌之外,他在化妆方面是比较有心得。比如他的眼深,他就会觉得为什么别人的眼那么深、可以化到没那么深,他自己就晓得去看别人、是怎么化得这么靓。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纷纷放弃原本的工作,下海寻找新的机会,许多粤剧演员参加流行歌曲比赛,不少粤剧团也成立了流行歌队,受到这股潮流的影响、丁凡也唱了一段时间的粤语流行歌。进了剧院没多久,粤剧开始走向低潮,当时我们很多粤剧演员都转型唱流行歌曲,所以当时自己就想转行唱歌,后来我们厅的领导跟自己讲、他说你唱流行歌曲应该很容易,但是要唱好粤剧,培养一个粤剧文武生、比培养一个流行歌手更难,自己听了这番话之后、就觉得非常有道理,所以自己坚守到现在、没有改过行。留在粤剧舞台上的丁凡心无旁骛,沉心于对艺术更高峰的追求,接下来的十多年、他出演了《魂牵珠玑巷》、《伦文叙传奇》等多部经典剧目,并凭借《魂牵珠玑巷》获得梅花奖和文华奖。陈中秋说:“因为我们戏曲的题材、其实就是在社会上有一些影响、有一些传说,更容易征服到观众,然后自己就找资料,给自己找到了《珠玑巷民族南迁记》,自己就根据这个族谱记载材料、编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么一个戏。《魂牵珠玑巷》讲的是南宋年间胡贵妃遭奸相迫害出逃,被一位商人营救、栖身珠玑巷,胡贵妃身份暴露之后、为免连累乡亲,与夫殉情而死,夫妻双双云间起舞,胡妃化为石塔的故事。排演这出戏的时候,丁凡和所有的主创人员以及演员都亲自到珠玑巷考察,听那里的老人讲珠玑巷的传说。说到自己第一个拿奖的戏、《魂牵珠玑巷》,这部戏是讲我们南雄的故事,自己扮演的是一个商人,当时我们排练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探讨,究竟广东的商人在南宋年代是怎样的呢,穿什么服装才更合适呢,又要真实、又要好看,在舞台上,我们的导演和服装设计经过一番的研究后觉得,要接近许仙那样,因为许仙是个商人,又要区别许仙那样、因为珠玑巷是个很小的地方,等于农村里面的一条巷子,所以当时一出来的效果就是、让观众感觉到很新颖,又觉得很贴切,等于现在所说的农民企业家的土豪,不是正式的城市商人。陈中秋讲:“自己作为编剧、也很感谢他,因为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光有剧本不行,你还得有演员,最后跟观众见面的是演员,这么大的一部戏、而且是他的首本戏,就是这个角色是他第一个创造的,应该说比较成功。”和珠玑巷的传说类似,鬼才伦文叙的传奇故事、在岭南同样广为流传。1995年,丁凡主演粤剧《伦文叙传奇》,获得第五届文华表演奖,二十年后的今天、粤剧电影《伦文叙传奇》开始筹拍,丁凡将在电影镜头中再现伦文叙的风采。《伦文叙传奇》是自己拿奖最多、而且也是演得最多的一部戏,自己觉得这么好的一部戏应该将它保留下来,所以我们今年决定把它拍成电影,所以我们将采取外景、搭景,包括舞台三结合的电影,希望能更多地保留粤剧元素在里面。在蒋文端看来:“其实用电影去展现,其实是非常非常之有利的就是、整个剧是个轻喜剧,而且很有岭南的特色,从表演形式来讲,是比较轻松、自然,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自己希望这个剧播出之后、带给我们观众是展现岭南传统文化、我们的岭南风貌,能够展现给观众看。”在丁凡心中,粤剧艺术的传播从来就不应该局限于一方水土。早在1984年,丁凡与林锦屏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故乡行》、《南海渔歌》,这是粤剧演员第一次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而在1985年红线女表演之后、春晚的戏曲节目中至今没再出现过粤曲的身影。春晚一直是我们中国人收视率最高的一个节目,在1984、1985年,自己和红线女老师曾经分别先后上过春节联欢晚会,以后春晚就没有我们粤剧节目了,自己觉得有华人的地方都有粤剧,而且海外的观众都非常喜欢听粤剧,自己觉得春晚节目没有粤剧是非常遗憾的。随着演艺事业日臻成熟,丁凡对粤剧开始思考得更多,也开始肩负更多责任,出任广东粤剧院院长之后、对粤剧的前景,他有忧虑,也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现在是信息网络时代,很多丰富的娱乐节目、给大家去选择,要观众能进入剧场看粤剧、我们的确要做很多功夫,首先政府要大力扶持我们传统文化,另外我们粤剧工作者一定要有好剧目好演员、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去看我们的粤剧。丁凡重视新戏、重视粤剧的创新,《南海一号》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出戏将巨大的船体布景搬上舞台,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结合了影视、话剧、舞台剧等元素,唱腔中还糅合了波斯音乐,红线女用“新”、“深”、“亲”三个字对该剧做出肯定。自己听完红线女老师的评价,自己觉得、的确,《南海一号》给了一个我们崭新的面貌出现,也给了我们一个很深的课题,也给了我们一个亲身的感受。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