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封神第二部》一首古风的插曲《乐土》唱出了慷慨激昂之情,也唱出了西岐军民守护故土的的坚定决心。西岐军民的团结一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有一位人人爱戴的首脑——姬发。
“嘉宾是迎,仇寇当逐。适此乐土,我居我处。乐此乐土,我守我护。”
《封神第二部》一首古风的插曲《乐土》唱出了慷慨激昂之情,也唱出了西岐军民守护故土的的坚定决心。西岐军民的团结一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有一位人人爱戴的首脑——姬发。
姬发的故事演绎到《封神第二部》,他不再是身穿殷商铠甲的侍卫,而是披挂西岐戎装的统帅。姬发勇敢地站在了商王殷寿的对立面,他在第二部要迎击闻太师、邓婵玉、魔家四将等殷商猛将。他由此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冷血,众多将士在转瞬间就身首异处,西岐城百姓更是被屠城阴影笼罩,姬发身为西伯侯,他要面对血战到底和自我牺牲的艰难选择。
于适在《封神第二部》要换一种表演方式来诠释姬发,这不是第一部里那位单纯的少年姬发,第二部里是走上权力场的西伯侯。于适要展现不够成熟的王者之气,姬发正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地方诸侯,同时又要领导反抗殷商大任。因此,观众看到第二部里的姬发,是一位不苟言笑、威严果断、身先士卒的领导者。于适从气质到举止,一言一行都给角色姬发注入力量,让姬发在历经磨难之中努力成长,让观众相信他就是姬发。
《封神第二部》属于神话动作片,姬发又是一位善战的统帅。于适的表演呈现出“武戏文唱”和“文戏武唱”两种方式。
我先来说说“武戏文唱”,意思是于适在战斗、打斗中依然可以呈现出角色的情感表达、内心变化。比如姬发率军与邓婵玉为首的殷商军在西岐城外对峙,这是整个系列中,姬发第一次身为统帅在战场上亮相。姬发身穿战甲威风凛凛,他深色凝重、目光坚定。角色在此时话语不多,可是表情神态却在表达他内心中的不安和悸动。
战斗开始之后,姬发带领骑兵冲锋,英勇的周武王在此刻具象化。但是,姬发在落入护城河的那一刻,他看到西岐城面临被摧毁的危险。他的仁义一面此时凸显,他面对战争伤亡展现出不忍的心态。虽然姬发的内心波动仅仅在一刹那,但是于适的动情演绎在大银幕上依然会被看到。
观众可以感受到姬发不是一名好战诸侯,他是为了保卫家园而不得不统兵奋战。于适赋予了角色丰富的内心戏,姬发在战斗中流露的情绪和心态,能够精准地传递出来,由此让观众清晰捕捉到姬发的心理变化。经过这一系列的情绪铺垫,姬发后来主动投降邓婵玉的情节,就显得合理了。
“文戏武唱”。影片结尾,姬发攻破十绝阵的过程中,他在刺与不刺闻太师的这段戏,我觉得是一场重要的文戏。因为闻太师在施法,不能动弹,邓婵玉在一旁帮忙抵挡墨麒麟。姬发在这段争斗中,更多是陷于内心的交战。西岐全体军民命悬一线,刺瞎闻太师的第三只眼就能破解十绝阵。可是,邓婵玉也会连带死亡。姬发和邓婵玉此前结下战斗友谊,他一直想寻找减少伤亡的策略,主动投降就是一种尝试,可是闻太师执意要屠城。
于适的这段表演中,将人物的善良本性、仁者之心都尽情释放出来。于适塑造的姬发不是神仙、好战之人,他本就是一名爱好和平的普通人,是极端的环境让他走上抗争之路。这是塑造姬发性格转变的关键一幕,于适让观众看到姬发的善意,同时表现出人物无比复杂的矛盾心态。姬发最后凭借邓婵玉的助力打败闻太师,这同样是他成为一名杀伐果断统帅的必经之路。姬发经过这一战,成长为可以正面对抗殷寿的领袖。
《封神三部曲》是主人公姬发的英雄成长画卷,每一部的姬发都会呈现外在和心理变化。于适在《封神第二部》里,展现出他对内心戏的精彩演绎,同时还有他对马战、近身格斗的熟练驾驭,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年轻演员,让我看到了他在表演层面具备的无限可能。现在,我更加期待他在《封神第三部》《镖人》等未来新作中的表现。
来源:综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