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制片人:努力做好每一部作品 用热忱与信念让四川文化破圈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06 15:57 2

摘要:5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1》)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体觉醒震撼市场,超50亿元的票房和1.4亿观影人次,让其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座高峰。2025年,其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再度点燃春节档,以7天超50亿元的票房,占据春节档总票

5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1》)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体觉醒震撼市场,超50亿元的票房和1.4亿观影人次,让其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座高峰。2025年,其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再度点燃春节档,以7天超50亿元的票房,占据春节档总票房半壁江山。

《哪吒》系列诞生于成都高新区的一家动画公司——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下称可可豆动画)。2月5日,可可豆动画总裁、电影《哪吒》系列制片人刘文章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讲述《哪吒》系列从四川走向世界的故事。

5年前,《哪吒1》成为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冠军。但鲜为人知的是,导演饺子在创作《哪吒1》时,曾因资金短缺,一度面临团队解散的危机。“第一部是‘边求生边创作’,导演甚至要分心考虑团队能否活到明天。”刘文章说,《哪吒2》的创作则截然不同——凭借前作的成功,饺子得以卸下生存压力,全身心投入艺术表达。“第二部的饺子更‘疯’了,他要求每一帧都突破极限,甚至为一条锁链的物理效果死磕半年。”

饺子与刘文章这对搭档的默契,源于共同的信条——不给自己留后路。在《哪吒2》中,陈塘关大战里上万根锁链的动画设计,曾让团队濒临崩溃。饺子坚持“实景化”呈现锁链束缚的隐喻,拒绝用“魔法特效”简化制作。最终,团队耗费数月攻克技术难题,将锁链的飘动、重力与战斗美感融为一体,成为影片“打破规则”主题的视觉注脚。

“《哪吒2》的制作团队规模达4000人,是前作的两倍多。”刘文章说,近年来,在四川的政策支持和吸引下,来自全国的动画精英在此集结,完成“5年前不敢想象”的视觉奇观。片中15分钟的“三界大战”长镜头,融合水墨渲染与粒子特效,单帧渲染耗时48小时,被观众誉为“动画版《流浪地球》”。

不难发现,《哪吒2》的血液中流淌着鲜明的四川基因。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源于饺子的家乡情怀,更得益于四川对动画产业的扶持。可可豆动画所在的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聚集了全国顶尖的动画人才,园区内哪吒雕塑与海报交织,宛如“神话主题乐园”。

作为《哪吒》系列的核心制作方,可可豆动画的成长轨迹是中国动画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团队从几十人成长至200人,吸纳大量“90后”“00后”创作者,注入了年轻化视角。刘文章将公司比作匠人作坊,“我们像打磨青铜器一样雕琢每一帧,观众未必能察觉到,但诚意会穿透银幕。”

这种匠人精神在《哪吒2》中得到全方位展示:角色模型全部重置,哪吒的皮肤绒毛、服饰刺绣经得起4K特写的审视;场景从陈塘关扩展到三界,仅特效镜头就达1900个,超越前作全片总量。技术的“狂飙”并未稀释艺术表达,反而让“打破规则”的主题更具说服力——当哪吒与敖丙联手对抗无量仙翁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中国动画从“求生”到“引领”的蜕变。

用5年时间孕育出一部动画史诗。导演饺子的“疯魔”、制片人刘文章的“铁血”、可可豆动画团队的“匠心”,与成都这座城市的包容创新交织,共同书写了中国动画的黄金篇章。“努力做好每一部作品,用最大的热忱和信念把作品做到极致,这样才会有更多优秀作品诞生,从而实现四川文化破圈。”刘文章说。

创作过程中,最难的是创意方案的确定。能够让观众耳目一新,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一直是我们探索攻坚的目标。研发周期是不确定的,很多效果得反复测试无数遍。有些超高难度的镜头效果,仅仅几个镜头,研发周期就得以年为单位计算。团队内外这么多制作人员,既要让大家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意能力,也要统筹整个项目让其有规划地按时完成,是非常大的挑战。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角色的服饰、道具的纹理、场景的构图,还是特效的呈现形式,几乎所有环节都有考虑东方美学的呈现。在片尾大战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东方独有的美学呈现效果,洪流对撞的过程既要体现宏大的史诗级场面,又要乱中有序,和中国书法讲究的疏密有度、干湿结合的手法相对应。

四川是一个非常适合搞艺术创作的地方。这里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艺术氛围非常浓厚,社会氛围包容开放,艺术家在这里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可以形成良好的创作和交流环境。电影中结界兽形象的创意灵感取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在古代神话典籍中,绵阳乾元山是太乙真人的道场,于是我们让太乙真人的口音带上“川普”味道,融入大量四川元素。

来源:成都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