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间,中国电影圈发生6件大事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15:34 2

摘要:他们囤积显卡不卖给中国,让我们算力受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己再收割全世界。

2025年的春节,真是从里到外,上演了一串“意想不到”。

春节前夕,DeepSeek发布,给了全世界一点中国震撼。

国外的政商权贵,一片哀鸿遍野。

这边忙着禁止下载,那边还有黑客不停网络攻击。

老外为啥急眼了?

他们囤积显卡不卖给中国,让我们算力受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己再收割全世界。

结果一回头,同样的效果,中国也做到了,还只用了几十分之一的成本。

是你,你急不急?

国外一些大佬还在嘴硬,但资本市场已经直接亮明了态度。

还有一些大厂,打不过就加入。

包括亚马逊、微软、英伟达三家美国巨头同日接入DeepSeek模型。

英伟达更是肉麻地表示,这是最先进高效的大型语言模型。

在国内,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第一次感觉到了语言的匮乏。

知道DeepSeek很牛,却不知道怎么吹?

直到《黑悟空:神话》的创始人冯骥站出来评价:

DeepSeek是一项国运级别的科技成果。

大家才觉得恰如其分。

万万没想到,咱们的香槟还是开早了。

在AI领域,中国还是后来者,这次的DeepSeek发布,更多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但在电影领域,中美已经缠斗多年,今年的春节档电影,才是真正的“国运级别”。

一夜之间,中国电影圈发生6件大事。

今天,皮哥带大家盘一盘。

初一过后,春节档已经决出了胜负。

《蛟龙行动》《射雕英雄传》掉队。

《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稳步前进。

《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凭借8.5分的口碑,锁定第一名。

目前影片已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仅用时不到9天。

按照这一趋势,它的最终票房将突破80亿,甚至可以冲击百亿票房。

国产影史第一,竟然是一部动画片。

看上去像闹着玩似的。

再看导演饺子,他是谁?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毕业生,电影圈的门外汉。

大家印象中,国产票房第一,导演得是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巨咖,演员得是成龙、李连杰这样的大腕儿,题材得是《战狼2》《长津湖》这样的大片。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登顶,大幅刷新票房纪录,传递出的关键词就是:反权威

悲观者说,中国电影已经堕落到活人演的电影都没人看了吗?需要一部动画片拯救?

说这话的人,完全不了解电影市场。

去年全球票房第一名是动画片《头脑特工队2》,前五的电影,有三部是动画片。

今年迄今为止,全球排名前三的,全都是动画片。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大家还记得上一部“反权威”的票房冠军是哪部电影吗?

2012年的《泰囧》。

新人导演徐峥用一部通俗易懂的喜剧,大幅刷新了国产片票房纪录。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中国电影迎来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涌进电影圈来拍电影,人均一个导演梦。

大家的想法就是,徐峥拍得,我拍不得?

不可否认,那时候乱象丛生,虚假繁荣,但总的来看,整个市场还是欣欣向荣的。

今年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再次说明白一个道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背后的道理很简单,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各行各业都遭遇了瓶颈,唯有引入“外援”,才能破局。

游戏领域,腾讯网易这样的巨头出了多少爆款,中国游戏一直停滞不前。

直到“腾讯逃兵”冯骥带着团队用3年做出《黑神话:悟空》,震惊世界。

文化领域,我们在海外修建了多少孔子学院,并没有提升文化影响力。

直到小学学历的李子柒,凭借一己之力,向世界宣传了中华文化。

电视剧领域,这些年如同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饱受诟病。

直到乐队鼓手出身的辛爽,接连拍出了《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让人耳目一新。

科幻片领域,中国科幻在90年代短期繁荣后,经历了“失去的30年”。

直到学法律出身的郭帆,靠“坑蒙拐骗”拍出了《流浪地球》,开启了国产科幻片的大门。

AI领域,普通家庭出身,没有任何大厂经验的边缘人物梁文锋,靠着一腔热血,成为中国AI领域的执牛耳者。

从冯骥到李子柒,从辛爽到郭帆,从梁文锋到饺子,更多的外行涌入传统领域,形成了鲶鱼效应。

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市场一下子被盘活。

这个春节档的成败,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已经定型。

最大赢家,无疑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及背后的光线影业。

输家不少,就连市场一直稳定的《熊出没》系列,同期票房也比去年少了10亿。

唯独陈思诚和他的《唐探》,夹在“输赢”中间,让人很难评判。

陈思诚这几年的遭遇,其实诡异得很。

我们从过去10年里,每一部《唐探》电影的票房争夺,就能看出来。

《唐探1》,惊艳是惊艳,但输给了同期的《老炮儿》;

《唐探2》,炸裂是炸裂,但输给了后来居上的《红海行动》;

《唐探3》,首日票房10亿+,内地影史独一份,最后还是输给了黑马《你好,李焕英》。

今年的《唐探1900》,再次沦为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背景板。

过去十年,陈思诚似乎一直在输,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老二”。

但输到最后,我们猛然发现,好像有点不太对劲——

王宝强成为了首位票房200亿的80后男主演;

刘昊然成为了首位票房200亿的90后男主演;

《唐探》凭借120亿+的票房,成了中国影史系列电影票房冠军;

而陈思诚本人作为导演、监制,已经轰下240亿+票房,断档领先其他导演。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到10年,那陈思诚或许才是那个笑到最后的真正大赢家。

回过头来看,一直“稳如狗”的陈思诚,其实严格践行了中国的“老二哲学”

何为“老二哲学”?

简单说,就是不做第一,不做第三,而只是紧紧跟在排名第一的后面做老二,瞄准机会再冲刺第一

别看它中庸,实则绵里藏针,有着自己出奇制胜的秘密武器。

与其说陈思诚是一名好的电影导演,不如说他是一名好的产品经理。

他知道客户需求,也能在自己的产品中一一满足这些需求。

他拍的电影是那种合格的工业品,不高级,但就是好看,所以总能赚钱。

娱乐圈上一个“老二哲学”的践行者,是刘德华。

唱歌他不是第一,演戏他不是第一。

出道40年,每一项都是老二,综合起来就是第一。

现在,陈思诚成了“老二哲学”受益人。

别人在争上游,甚至用尽各种手段,他不声不响,守住春节档的下限,闷声发大财。

如果放到娱乐圈,陈思诚还有个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不装

赚钱的时候,他绝不高高在上地大谈成功经验,说出的话都是肺腑之言。

赔钱的时候,也绝不出来抱怨观众,自己反思,然后蒙着头接着干。

过去30年里,很多导演身上都形成了一种“艺术病”。

冯小刚曾骂“垃圾观众培养了垃圾电影”,陈凯歌受不了网友恶搞他的电影。

陈思诚不会,你们爱咋玩咋玩。

私生活方面,网友拿他前妻佟丽娅开涮,说什么“刀在手,杀陈狗”。

他不急不恼,路演的时候,甚至主动提起这个梗。

和佟丽娅离婚后,也是友好相处,佟丽娅的《我经过风暴》,他还去现场捧场。

友情方面,当年王宝强遭遇离婚风波,他第一时间转过去300万,留言:兄弟加油。自己从未提起此事儿。

后来王宝强拍《八角笼中》,资金不够,自己又立刻掏腰包支持兄弟。

《八角笼中》上映和他的《消失的她》撞档,他也表现大度,两部电影一起宣传,最后实现了双赢。

在电影方面,陈思诚对自己的缺点从不避讳。

网友形容他是“缝合怪”,总是翻拍国外电影,去年印度电影《因果报应》口碑爆棚,媒体采访时问他要不要翻拍这个片子。

这个提问非常冒犯,陈思诚却认真回答,片子看过,但不会翻拍,这个电影没有打动他的点。

所以,做人实在一点,拍电影别整那么多高架子,你想要的不就来了。

过去10年,电影圈出现了一种新玩法——使用流量明星。

在市场繁荣时,这张牌确实好用。

爱豆们在网上的数据,特别是电视剧领域,确实迷惑了很多投资人。

后来随着《战狼2》爆锤《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随着《上海堡垒》扑街,流量明星在电影圈已经不好使了。

投资人也开始明白,虚无缥缈的数字是一回事,真金白银又是另一回事。

我们看近三年,流量明星在大银幕作品中的比重,已经大大降低。

极少数的如朱一龙、易烊千玺,那也是展现了一定的表演实力,自身也足够上进。

即使在剧圈,流量明星能接到的戏,也越来越定向、单一。

但凡是《山海情》《漫长的季节》《繁花》这类顶级大剧,你是见不到流量明星的。

大部分流量明星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了综艺及影视客串中。

原本这一演员生态基本已经确定了,没想到这个春节档,“流量牌”死灰复燃。

这次的主角是肖战,顶流中的顶流,227事件后,一直低调,积攒了几年的人气,需要一次完美的释放。

拍摄的电影是《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有一大批中年金庸粉会为情怀买单。

导演是徐克,以制造视觉奇观著称,下限有保障。

故事稳了,画面稳了,少女粉丝是主力,中年情怀粉是陪衬。

多重保险叠加,一度让人怀疑《射雕》会不会真的冲上云霄。

春节档开启后,《射雕》确实先声夺人,成为了预售第一。

但如所有的粉丝电影一样,高开低走,目前已经垫底,最终票房6.5亿左右,这基本已经是粉丝电影的天花板了。

豆瓣再次成为了粉丝跑马圈地的应援现场,35万人打分,却迟迟不肯开分,可想而知其中的水分有多少。

一周后终于开分,5.5分,春节档垫底。

短短一天后,打分人数到了41万,分数降到了5.4分。

按照这个势头,或许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粉丝电影复辟”的美梦,在这个春节档又破灭了。

上了这么多保险,最后依然只能摇头叹气。

如今回过头看,在过去10年里,中国电影摸索着发展,外加资本主导,“流量牌”或许是必经之路。

但10年后市场审美已经成熟,倚靠品质良性发展,注定是行业铁律,也应该是资本的不二信条。

想走偏门,谁来都不好使。

春节档电影中,《蛟龙行动》的场外风波,远远高过了电影本身。

出品人于冬现场怒斥:《蛟龙行动》被豆瓣1分黑水给毁了。

主演于适也紧跟挥拳高呼:我们只想要公平。

这种发声其实往年春节档也都会有,只是今年有些非比寻常。

导演林超贤一定奇怪,同样是《XX行动》,为啥《红海行动》能大卖36亿,制作成本更大的《蛟龙行动》却连零头都没有?

于冬也一定奇怪,同样是主旋律宏大叙事,为啥《长津湖》系列就能打破票房纪录,《蛟龙行动》却无人问津?

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时代变了,大家已经对主旋律影片审美疲劳了。

在过去10年里,这个系列很吃香。

《战狼2》《中国机长》《中国医生》,都是这种宏大叙事下的产物,大伙儿很爱看。

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关注的是个体的悲欢,主旋律就不吃香了。

《长津湖》虽然票房大卖,但已经是强弩之末,第二部《水门桥》就显示出了明显的颓势。

在这种背景下,博纳没有及时改变方向,还是闷头拍大片、喊口号。

这种思维在营销上体现得很明显。

片方在宣传时特别强调“剧本涉及军事机密,只能导演给演员口述台词”。

他们以为会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结果真实的市场反馈是:既然涉密,那我们就不看了。

反观春节档的其他影片,几乎都是走的以小见大的路线。

和《蛟龙行动》走类似路线的《封神2》,也是走的大片路线,结果口碑很差,票房也不尽如人意。

可以说,短短7天,过去10年的票房游戏规则就已经被改写。

好莱坞电影曾经是国产片无法逾越的高山。

曾经为了对抗外来片的冲击,我们还设置了“国产片保护月”。

但10年之后,国产片已经抬头,足以和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

2019年之后,《复联4》成为好莱坞最后的余辉,之后好莱坞大片逐渐失宠,有人甚至提议,要不要搞一个“外来片保护月”。

随着中美对抗愈演愈烈,电影也逐渐成为话语权争夺的新战场。

2017年的《战狼2》就是一次国民情绪的集体释放。

冷锋就是我们的“中国队长”,我们开始接受了,一个中国人也可以上天入地,刀枪不入。

2019年的《流浪地球》,2021年的《流浪地球2》,是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时刻。

我们开始接受了,拯救这个地球的,可以是中国人。

2020年后,“抗美援朝”题材解封,很多相关影片上映,《长津湖》掀起了一场新的爱国热潮。

如果说,之前的国家对抗,还是那种礼仪之邦的宏大叙事,含蓄内敛,点到为止。

那么今年的春节档,就是一次彻底的放飞自我。

正面硬刚,贴脸开大,丝毫不给美国人一点面子。

《哪吒之魔童闹海》,孩子们看的是哪吒闹海,成年人看的是神级隐喻。

玉虚宫隐喻白宫,神仙玉符隐喻绿卡,阐教制度隐喻美国议会制度,捕妖队隐喻美国警察,灭魂丹隐喻新冠病毒,土拨鼠隐喻加沙难民,天元鼎隐喻核动力印钞机,大树隐喻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人最擅长阴阳怪气我们,这一次我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再看《唐探1900》,控诉了100年前华工在美国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片尾周润发的庭审戏,灵感来自tiktok周受资在美被打压事件。

好一招借古讽今。

还有《蛟龙行动》。

抛开场外风波不说,戏内不藏着掖着,最顶级的海军战力摆在台面上。

戏外虽然票房不理想,但博纳老总于冬也表示,绝不撤档。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自信,输得起。

总之,今年春节档的影片,让我看到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

电影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

这两年经济下行,电影市场也进入了寒冬期,去年的全年票房甚至退回了10年前。

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好电影太少,大家不愿意去电影院了;

有人说是短视频冲击,大家没耐心看2个小时的片子了;

还有人说大环境不好,大家没有闲钱看电影了。

今年的春节档,8天时间95.12亿,去年的数据是80.16亿票房,大幅刷新了票房纪录。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现象级影片,9天票房破影史纪录,猫眼和灯塔的票房预测不断上调。

目前来看,80亿保底,90亿不难,100亿可以冲一冲。

春节档的成功证明了,只要电影质量足够好,大家还是愿意放下手机,走进电影院,2个半小时的片子,也可以看得意犹未尽。

强者从不抱怨环境。

我们还应该欣喜地看到,既然经济大环境可以影响电影市场,反过来,春节档的成功也能极大的提振国民的信心。

一夜之间,电影圈发生了这么多大事,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新的一年,我们或许也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朋友们,无论过去一年多么不容易,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相信你和我一样,会在多年后动情地说,一切改变都发生在2025年的春节。

来源:皮皮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