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我们的精神世界被“爽片”压缩,社会意义被“幽默”消解,愤怒情绪被“鸡汤”融化,自我感知被“娱乐”吞噬时,我们该如何通过创造找到属于自己存在的意义?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我们的精神世界被“爽片”压缩,社会意义被“幽默”消解,愤怒情绪被“鸡汤”融化,自我感知被“娱乐”吞噬时,我们该如何通过创造找到属于自己存在的意义?
从2015到2024的10年间,内地院线票房冠军分别是:
第一名:《长津湖》57.75亿(2021年)
第二名:《战狼2》56.94亿(2017年)
第三名:《哪吒之魔童降世》50.35亿(2019年)
第四名:《满江红》45.44亿(2023年)
第五名:《长津湖之水门桥》40.67亿(2022年)
第六名:《红海行动》36.51亿(2018年)
第七名:《热辣滚烫》34.60亿(2024年)
第八名:《美人鱼》33.93亿(2016年)
第九名:《八佰》31.10亿(2020年)
第十名:《捉妖记》24.41亿(2015年)
今年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票房冠军肯定是《哪吒之魔童闹海》了,超越第一部票房是大概率事件,甚至可以预判最终票房超60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作品。
街头巷尾、人前人后,大家都在热议《哪吒》的大获成功,无论是动画效果、情绪卡点、人物刻画甚至商业设计,都显得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尤其在春节档推出一款男女通吃、老幼咸宜的作品,让人们可以开怀地笑、放肆地哭、满满地感动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功一件了。
我并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只是个普通的观众。坦率地说,饺子导演的两部《哪吒》都实实在在地感动过我、影响过我,甚至在一些公众演讲的场合,我还引用过原片的海报及台词,每次也都能够效果拉满。从一个观众的视角看,这两部作品本身还是有非常多可圈可点的优点,说它们代表着国漫崛起甚至国潮文化都是无可厚非的。
(btw,片中大量出现的巨物美学确实带来了极为震撼的感官体验,推荐去IMAX影厅感受)
我相信在今天的主流媒体叙事里,这方面的内容已经数不胜数。
我今天想谈论的话题可能并不讨喜,但这个念头从冒出那天开始就一直在我脑海萦绕,索性通过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面对这些票房“冠军”,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什么?
它们都像极了『爽片』。
#1
为什么爽片总能胜利?
为什么“爽片剧情”总能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并引发情绪共振?我想这不仅仅是观众对剧情的肯定,更是一种反映社会情绪状态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层的心理机制和文化背景。
从某些角度来看,“爽片”承载了社会对理想化生活的渴望、对不公平现实的反叛。然而,尽管这些作品能够满足短期情绪释放和集体心理需求,也值得我们保持应有的警惕和反思。
#2
爽片都有什么特点?
极快的成长逆袭:主角往往是从底层或者极度逆境中崛起,经历极端挑战后迅速获得巨大成功。(我猜《千面英雄》的贡献不小)
明显的对立冲突:大部分“爽片”剧情强调英雄与反派之间的巨大差距,正义与邪恶、弱者与强者的清晰对立。
主角的碾压式胜利:主角在过程中展现超越常人的能力,这种设定让观众容易投入和代入,产生极强的满足感,也就是“爽感”。
这些元素能够迅速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对“逆袭”、“胜利”、“狠狠赢一场”的情节渴望。生活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挑战的社会中,“爽片”通过极简化的故事结构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让人暂时摆脱现实的压迫和不如意,大概率“叫好又叫座”。
#3
爽片满足了哪些社会心理需求?
情绪价值的释放与代偿: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可能面临无力感、挫败感,“爽片”则通过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反转式胜利”让被压抑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本质上,“爽片们”提供的是一个幻想空间,帮观众们体验了一把现实生活中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反转、成功和复仇。
现实压力的对抗与逃避:现代社会压力巨大,尤其是青年人、中年人面临的学业压力、职场内卷、社会不公等,“爽片”中的主角从困境中反击、逆袭的故事情节,给予观众一种极大的情绪认同与安慰。
群体认同与情绪共振:当某个“爽片”作品大规模传播和流行时,社会上往往会形成某种情绪共鸣,基于共同的情感诉求,产生类似于“情绪共振”的状态,这种情绪的共振容易引发群体的认同感,带来巨大的群体性心理愉悦。
当爽片带来足够的“爽感”,剧情直切观众需求,快速产生情绪共鸣, “反叛精神”和“逆袭故事”对在现实生活中经历困境的人们像是某种深刻的鼓舞(虽然这有可能是幻觉),但这种深度的共鸣恰恰满足了对压迫的反抗(精神上的),甚至为观众提供了某种安全、愉悦和希望。
#4
我们为什么要警惕爽片?
写到这里,我知道可能会有不少人质疑——
“生活已经够难了,为什么不能在电影里找到一些安慰呢?难道一定要过得苦哈哈才行?”
当然,电影不是纪录片,也不必时刻追求深刻或真实。我并非要否定电影的娱乐性,而是想提醒:爽片的简单化和美化,可能会让我们误入“极端化”和“简单化”的思维误区,进而影响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现实的认知。
通过清晰的善恶对立、强弱互换来推动剧情发展是“爽片”的常用套路。在这些作品中,主角通常是单纯的“英雄”,敌人则是纯粹的“恶棍”,这种极端化的人物设定容易让观众产生“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忽视了人性、社会的复杂与参差。
冲突的解决往往也是单一的暴力对抗,这种方式虽然能激发情绪,但也可能潜移默化地让人接受“问题只有一种解法”或“以暴制暴”的思维方式。长期接受这种剧情,观众可能会逐渐习惯于用简单化的方式去理解复杂的社会,忽视了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爽片”中的胜利通常也是一种理想化的设定,这种单一化的价值观或许也会让观众对现实中的“成功”和“胜利”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现实中的成功并不一定是通过暴力、智慧或突然的逆袭获得,除了长期的积累、艰辛的努力以外,还有很多难以名状的代价。现实中的英雄也并非完美,“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与现实世界中更为复杂、微妙的道德选择大相径庭。
长此以往,这种单一化的情节模式会让人忽视复杂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住房等社会问题,它们的解决方案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单打独斗就能解决的。而“爽片”的极端情节,可能让我们在面对现实中的困难时,陷入对简单解决方案的渴望,忽视了人际沟通、社会共识和多元解决路径的重要性。
启发与思考
我不知道今天在社交媒体上和现实生活里的戾气有多少跟事主看多了“爽文”、“爽片”式作品有关,但如果我们的精神生活被“爽片”压缩,我们的社会意义被“幽默”消解,我们的愤怒情绪被“鸡汤”融化、我们的自我感知被“娱乐”杀灭,那作为人,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创造来完成自己呢?孙周兴老师说过一句对我影响很深的话:只有通过创造,世界方可忍受,未来方可期待。
电影《骇客帝国》中,墨菲斯给尼奥两个选择:“吞下蓝药丸——故事结束,你从床上醒来,相信你愿意相信的一切;吞下红药丸——你留在这个乐园,我来告诉你兔子洞有多深。记住:我提供的只有真相。”
面对现实世界,“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其实是“现实”。如果换做是你,怎么选?
我选“真相”,尽管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我说得不对,
它只是提供另一种视角。
转发给需要的人吧!
来源:故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