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屡创纪录,目前已经破百亿了,《哪吒2之魔童闹海》、《封神2之战火西岐》、《唐探1900》、《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蛟龙行动》、《熊出没》等经典IP扎堆春节档,可谓是神仙打架。其中《哪吒2》票房口碑双丰收,目前票房已经超过54亿,超越
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屡创纪录,目前已经破百亿了,《哪吒2之魔童闹海》、《封神2之战火西岐》、《唐探1900》、《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蛟龙行动》、《熊出没》等经典IP扎堆春节档,可谓是神仙打架。其中《哪吒2》票房口碑双丰收,目前票房已经超过54亿,超越前部,奔着60亿甚至更高的票房纪录去了。
然而,票房同样不俗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上映后,最让观众瞠目结舌的并非恢弘的特效场面,而是殷郊复活时「吸干元始天尊法力」的奇葩设定。这个被网友戏称为「鬼畜级玄幻操作」的情节,不仅颠覆了传统神话体系,更暴露了编剧对角色逻辑的粗暴处理。从原著经典到当代魔改,这场争议背后,究竟是创新还是崩坏?
一、凡人弑神:一场无视神话层级的「降维打击」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元始天尊作为阐教教主、三清之一,是天道法则的化身,其法力与地位远非凡人可及。即便是殷郊被广成子收为弟子后,也只能通过吞食仙豆获得三头六臂的神通,而法宝与法力仍需师长赐予。然而电影中,殷郊仅凭「阴魂不散」的怨念,便以凡人之躯吸干元始天尊法力,甚至超越十二金仙,直接打破了「人神壁垒」的基本设定。网友辛辣吐槽:「若每个冤魂都能吸干三清,天庭早该破产重组了!」
更荒诞的是,获得元始天尊全部法力的殷郊,竟在后续剧情中被通天教主秒杀。这种「战力崩坏」直接导致封神世界的底层逻辑瓦解——若反派通天教主能轻易碾压阐教至尊,封神大战根本无需开启。这种为推进剧情而随意操控角色强度的做法,暴露了编剧对神话体系的轻率态度。
二、复活殷郊:编剧的「命题作文」与角色逻辑的牺牲
殷郊的复活本是原著重要情节,但其合理性在电影中被彻底抛弃。原著中,殷郊被广成子救至九仙山修道,下山后因申公豹挑拨而叛变,最终应誓惨死,这一过程虽具悲剧性,却符合「因果报应」的宿命框架。而电影为了强行让殷郊复活并推动后续「父子相杀」的高潮,选择用「吸干元始天尊」的魔改方式实现战力速成,却未对角色心理转变做任何铺垫。
更矛盾的是,电影前半段元始天尊与姜子牙反复告诫殷郊「不可独自去朝歌」,强调其「天下共主」的使命需要「众望所归」,但殷郊仍一意孤行投奔纣王。这种「为反转而反转」的设计,不仅消解了角色的复杂性,更让「反抗父权」的主题沦为空洞的口号。
三、网友争议:特效狂欢下的叙事失焦
尽管电影对邓婵玉的塑造广受好评(其卸甲重生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女性觉醒的亮点),但殷郊的剧情线却成为众矢之的。观众批评编剧「用24亿成本造了一台剧情粉碎机」,尤其是三头六臂法相的特效被调侃为「鬼畜素材」,三个头颅的「愤怒」「悲伤」「威严」表情因动作不协调显得滑稽,削弱了本应悲壮的角色内核。
此外,影片对封神榜的改编也引发质疑。原著中封神榜是天道命定的神器,电影却将其降格为「可供天下共主调遣的宝物」,这种简化虽利于突出权力斗争的主题,却消解了神话的宏大叙事。当「弑父」成为贯穿全片的唯一母题时,封神世界原有的多元价值观(如忠孝冲突、天道无常)反而被窄化了。
四、传统神话改编的边界何在?
《封神2》的争议本质上是当代影视创作与古典神话体系的碰撞。导演乌尔善曾表示希望「用现代视角重构封神宇宙」,但过度强调「人性挣扎」与「视觉奇观」,却让故事失去了神话应有的敬畏感。殷郊吸干元始天尊的情节,恰似一场「弑神狂欢」——它用解构权威的方式迎合了观众对反叛叙事的偏好,却也掏空了神话的深层意义。
或许,真正的改编不应是粗暴的「战力重置」,而是如邓婵玉线般,在传统框架中注入现代性思考。当编剧将殷郊简化为「父权创伤的符号」时,封神榜中那个因命运捉弄而堕入疯狂的悲情太子,已然消失在了特效的浮光掠影中。#热点大家聊#
来源:一只翼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