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带您听莒南》之六:走亲戚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2-05 20:32 2

摘要:彼时,走亲的路上人们如同赶集一样,携妻带子,络绎不绝。或步行背着箢子,或挑着担子,或独轮车是推着箢子,车的另一边坐着孩子;偶尔,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家骑着辆自行车,后座上坐着媳妇,一边绑着箢子,前边车梁上坐着孩子,在路上自行车骑的飞快,铃铛声响个不停,提醒着走亲

《主播带您听莒南》第六期正文

要说一年中哪天最适合走亲戚的日子,当数每年的——正月初二。

刚刚过完了春节,带着浓浓地节日氛围,走进了正月初二。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走亲戚。首先去的岳父家,俗话说:丈人(岳父)门上好亲戚。

彼时,走亲的路上人们如同赶集一样,携妻带子,络绎不绝。或步行背着箢子,或挑着担子,或独轮车是推着箢子,车的另一边坐着孩子;偶尔,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家骑着辆自行车,后座上坐着媳妇,一边绑着箢子,前边车梁上坐着孩子,在路上自行车骑的飞快,铃铛声响个不停,提醒着走亲的人让路。

酒足饭饱,往往就到了快日落时分。在斜阳下,在冷冷的寒风中,在陆陆续续回家的路上,各种有趣的事时常看到。有的因喝醉了酒,醉倒在了路边,躺在了柴垛里,头发上、棉袄上沾满了柴草,睡的正酣;箢子里的馒头、点心散落在四周;有的自行车倒在路边,孩子因受到惊吓哇哇大哭,媳妇则边哄孩子,边抱怨着自家男人,小声地叫骂着是个酒鬼。这样的情景时时发生,现在想想让人回味。

我们家也不例外,新年的第二天,父母往往就带着我一起去姥姥家。

姥姥家是大户人家,母亲有兄妹6人,堂弟2人。每次春节走亲,父母都要准备9个箢子。每个箢子里大约放40个白面馍馍,4包点心。总地算来,大约需要近400个馍馍,近40包点心。在那个年代,馍馍和点心就是最好的走亲礼物了。

但这的确也是我们家里一份很大的负担。蒸完这些馍馍,家里的麦子急剧减少,除留出麦种外,基本上所剩无几了。一年里,除非是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家里来客人了,才能吃上白面做的面食,其他时间里基本上以吃地瓜或地瓜干烙的煎饼为主。

要蒸熟这些白面馍馍,母亲大约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做准备。

首先是淘麦子,要淘上百斤的小麦。其次是磨面粉,麦子淘好晾干后,就到村子里的磨房磨成面粉。

接着再蒸馍馍。约腊月十五后,母亲就开始一盆盆地发面,一锅锅蒸馍馍,大约一周时间,这些准备走亲的馍馍才准备完毕。将蒸好的馍馍凉透,挑选样子好看的馍馍按个数好,盛放在大盆中,放在阴凉处,当然这些馍馍过年是不允许吃的。

正月初二这天,父母早早地起床,开始准备走亲的9个箢子,这9个箢子是提前向左邻居右舍借的。将箢子里的物品准备好,放在独轮车上,车的左右两边各绑上4个箢子,车梁的前头绑上一个箢子,我则坐在车梁上,扶着箢子,父亲推送箢子和我,与母亲一同去姥姥家。

姥姥家距我家约15公里,在路上推车步行大约需要4个小时。早上7点多钟,父母就出发了,大约11点多钟走到姥姥家。之后再去舅舅各家送箢子,回到姥姥家吃午饭就12点多了。饭后父亲略做休息,就收拾箢子开始向家里返,天黑前到家。我则和母亲留下来,在姥姥家住上几天。回家前,母亲总是叮嘱父亲到家后,将借的箢子还给邻居,亲戚给退回的馍馍每个箢子里放上2个,退回的点心则送到门市部里结帐。彼时,我们家在正月天里吃的最好,几乎每天都有白面馍馍吃,之后近一年时间,家里就几乎吃不到白面馍馍了。

当然,我们家也不是年年都要走舅舅家的。他们说家数多,每家只出一个箢子就好,能来得起,我们家去他们这么多家,负担太大了,也不让我们去他们家里。

彼此的岁月里,父母亲则把亲情看的很重,那怕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力与亲戚们走动。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亲戚箢换箢,邻居碗换碗。

这种过年走亲的习俗,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传承至今,熠熠生辉。

在莒南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春节不仅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更是亲朋好友间传递温情与祝福的重要时刻。

尤其是正月初二,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沉浸在走亲戚的欢乐氛围中,将春节的喜庆与亲情的温暖播撒到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亲情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温馨,也让年轻一代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充满温情与变迁的时代,让我们共同珍视和传承莒南正月初二走亲戚的这一传统习俗,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熠熠生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来源:是个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