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影片争相角逐。然而,有一部电影投资高达10亿元却遭遇了惨重的票房失利,预估亏损高达8.7亿元,成为今年春节档最惨烈的案例。与此同时,《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绝对优势领跑,其他影片表现平平。摘要: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影片争相角逐。然而,有一部电影投资高达10亿元
一、《哪吒之魔童闹海》:现象级爆款改写影史格局
2025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毫无悬念属于《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
这部续作以摧枯拉朽之势刷新多项纪录:首日票房破6.4亿,单日最高票房达7亿,上映8天累计票房已突破54.84亿,票房占比高达74.5%,排片率维持在50%以上。
据灯塔专业版预测,其最终票房将突破82亿,超越《长津湖》与《战狼2》,成为中国票房新的纪录,同时也是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
为什么《哪吒之魔童闹海》如此火爆
创新的剧情设计: 影片在延续传统神话故事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新叙事手法,使观众耳目一新。
例如,哪吒与敖丙的角色设定以及申公豹的角色反转,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趣味性。
影片在形式层面丰富多元,让观众在彩蛋中看到无量仙翁被两个徒弟暴揍的场景,再次俘获更多人的心。
工业化制作标杆:影片特效镜头数量超越前作总和,百万铁链交织的战争场面兼具视觉震撼与物理精度,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工业迈入新阶段
视觉效果比肩好莱坞的顶尖水准。
如哪吒形象的蜕变、龙宫场景的瑰丽恢弘,山水流动、战斗特效等细节充满张力,以极具想象力的画面诠释了东方玄幻美学。
叙事突破与文化共鸣:延续“打破偏见”主题,将传统神话重构为现代成长寓言,
通过敖丙与哪吒的双线叙事,探讨身份认同与命运抗争,引发观众强烈共情
二、春节档冰火两重天:多数影片难逃“陪跑”命运
在《哪吒2》的强势挤压下,其余五部影片集体陷入“票房焦虑”。
截至2月5日,春节档总票房虽突破95亿,但除《哪吒2》外,仅有《唐探1900》与《熊出没·重启未来》勉强守住基本盘:
《唐探1900》:以24.14亿票房位列第二,但口碑持续下滑(豆瓣6.7分),过度依赖“密室解谜+异域奇观”的套路化叙事暴露创作疲态。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累计票房10.26亿,豆瓣评分6.5分,被批“特效堆砌、剧情空洞”,与首部曲的史诗感相去甚远。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主打武侠情怀却仅获5.99亿票房,动作设计缺乏新意,被观众讥为“PPT式打斗”。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家欢动画《熊出没·重启未来》以5.38亿票房守住基本盘,而主打军事动作的《蛟龙行动》却以3.05亿成绩垫底,成为春节档最大败局。
三、《蛟龙行动》:10亿投资何以沦为“票房黑洞”?
作为《红海行动》续作,《蛟龙行动》曾被寄予厚望:林超贤执导、博纳影业10亿重金押注、张涵予等实力派加盟。
然而上映8天仅收3.05亿,预测最终票房3.7亿,按片方37%分账比例计算,仅能收回1.3亿,净亏损达8.7亿。
这场惨败的背后,是多重失误的叠加:
(1)题材错位:春节档的“不合时宜”
影片延续前作硬核军事风格,潜艇深海战与突击队巷战场面占比超70%。然而春节档观众更倾向合家欢题材,战斗场面与节日氛围有一定冲突。
(2)叙事崩塌:文戏硬伤摧毁口碑
尽管动作戏还是有一定的水准,但是和前作相差巨大,同时文戏的灾难性表现直接导致口碑崩盘:
荒诞煽情,潜艇濒临爆炸时,张涵予饰演的艇长竟吹奏口琴激励士气,被批“脱离现实逻辑”。
降智剧情:黄轩与于适的兄弟反目桥段被指“过家家式幼稚”,牺牲唯一女性角色佟莉时强行呼应前作“吃糖”镜头,更显刻意。
(3)选角失策:流量与实力的双重缺失
博纳舍弃《红海行动》核心演员张译、黄景瑜,转而启用文艺片出身的黄轩与新人于适。
黄轩缺乏军事硬汉气质,于适的票房号召力远不及王一博等流量小生,导致核心观众流失。即便有王俊凯加盟,但其角色戏份失衡,未能挽救颓。
四、启示录:大制作时代的风险警示
《蛟龙行动》的溃败为中国电影业敲响警钟:
工业化≠好故事:即便拥有顶级特效,若叙事薄弱、人物扁平,观众仍会“用脚投票”。
主旋律创新迫在眉睫:观众对“牺牲煽情+集体主义”的套路化表达已产生审美疲劳,《战狼》《红海行动》的成功模式难以复制。
这场8.7亿的巨额亏损,或许将成为中国电影从“野蛮生长”迈向“理性创作”的分水岭。
当市场不再为盲目堆砌的“大制作”买单时,唯有回归故事本质,才能真正赢得观众。
来源:英子电影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