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季节》最褒贬不一的小角色,马队嘴里的“小李”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1-27 11:14 2

摘要:说来真有趣,他可能是《漫长的季节》这部剧中最独具特色的"小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剧中唯一的"正常人",另一些人觉得他是唯一的"成功者"。

说来真有趣,他可能是《漫长的季节》这部剧中最独具特色的"小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剧中唯一的"正常人",另一些人觉得他是唯一的"成功者"。

这评价里,褒贬不一的意味十足。

他最难忘的,还是那个关于碎尸案和港商案的选择时刻。那时期的他,置身于马队和朱局长的高压中间,面对着最为艰难的抉择。马队主张优先查办碎尸案,以人命关天为由;而朱局长作为上司却要求优先处理港商案。

他作为马队的得力下属,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了接手港商案。这个决定,使他背上了"背叛"的标签,却也为他打开了仕途的大门。

他是否背叛了马队,该案子仍需调查。他是否过于足智多谋,但他并没有缺少应有的责任。

回想起那些日子,那个选择似乎从那时就已经预示着他未来的人生轨迹。沉着聪明、稳重踏实,这些特质从那时就已经烙印在他身上。

日益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学会了在原则与变通之间找寻到二者的平衡。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桌子上那卷泛黄的陈年案卷,似乎记录了过去那些错综复杂的故事。李群轻轻地抚过纸页,目光闪烁。那些年轻时的锐气和棱角,到底是岁月磨平了,还是被现实社会的残酷所吞噬了?或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今天,他坐在这个位置上,却没有感到想象中的欢欣雀跃,反而对那段曾经充满理想和热血的警察生涯愈发追忆。

李群和马队的分歧源于一起偷警车备胎的案子,这个小案子就像一面明镜,将每个人的立场都照得一清二楚。

王响居然误将企图偷警车备胎的小偷,当成了"不着调的小孩",并摆出要包庇他的样子。这么大胆的案子,无论谁身上发生都是需要严肃处理的!

然而,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正是马队的反应。作为队长,他竟然对这种明显的违法行为视若无睹。这让当时的小警员李群实在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以其铮铮铁骨的姿态,反而成为了最正常、最自然的反应。

只是一件小案子,但是马队和李群却走向了对立。马队是一个有人情味且讲究"以人为本"的老刑警,而李群则是秉公执法的年轻警员。

简单来说,这是两种执法理念的矛盾碰撞。

马队的处理方式有点通情达理,但我个人认为此种行为不够专业;而李群则显得较死板,但他确实在坚守法律的底线。

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个小事已经暗示了后来的故事发展。马队和李群,一个重义重情,一个重规重矩,就像两条平行线,虽然看似朝着同一个方向,但实际上永远不会有交集。

仔细一想,还是不能把这事全都怪在马队头上。这老一辈的警察,难免会带有一些人情因素去办案。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处理方式显然已经过时不适宜。

李群的做法更符合现代警务工作的要求。

这么一颗小小的石子砸进水里,看似平凡,却激起了惊涛骇浪。李群和马队的性格差异,也像这石子一样在案子中被放大,预示着两人在办案理念上的分歧。

最终,这种分歧在碎尸案和港商案中达到了最高点。

回想起这往来处,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开始。毕竟,对于警察来说,有时候问题不是对错,而是你选择站在哪一方。

在聊到港商案时,李群不由自主地提到了傅卫军案。这起案件很是奇怪,李群本是主动请缨接下的,却在办案过程中把无辜的傅卫军牵扯了进去。

偏偏在这时,李群偏向了马队的对手一方。

当下看待这件事,李群的选择可以说是非常“政治正确”的。即将来临的下岗潮使工人情绪不稳定,找到港商是当务之急。

尽管那是个看似正确的选择,却令他背上了"背信弃义"的包袱。然而,在后来马队找他索要案卷时,他却一直不给,这样的行为实在让人难以产生认同。

时过境迁,我们再看李群当年的决策,你是否认为他错了?也不尽然。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桦刚面临倒闭,工人们的情绪躁动不安,找到港商似乎的确比调查一起陈年旧案更为紧要。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大局观”吧。

当得知马队中风的消息时,李群的反应令人生寻味。他也很难受,但案子和程序都无法搁置。

不动声色中的默默关心,或许才是最真实的李群。

进一步来看,李群最终真的当上了局长,似乎确实证明了当初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命运总是会造就出不同的路口,一边是人们的情怀,一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李群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因此他一路走来,直到今天。

也许正是这种复杂的心理使得李群这个角色显得非常真实。他既没有犯罪分子挪用公款的罪行,也不是对世人无私奉献的圣人,而是在银幕中说着“打工人”语言的,在乱世中求生存的普通人物而已。

说到底,李群是个特别会做人的人。他那些微妙的动作就看出来了:给马队他们吃完饭觉得不爽,转头就让人调出二十年前碎尸案的卷宗;面对三个老年人查案,虽然嘴上说"别捣乱",但该查的还是让人查了。

这位局长可不是个"冷血"的人,他懂得在各种利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一个聪明人。

李群这个人,有的人说他是活络于世故之间的高手,也有人说他是明哲保身的聪明人。然而,他确实有着过人之处。比如,在帮助马队解围的时候,他懂得人情世故;在不让老马查看案卷的时候,他明白分寸;在抓捕军哥的时候,他也展现了自己过硬的破案能力。

他作为领导比容易感情用事的马队更合适。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李群选择了遵循"程序正义",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警察的那份赤诚之心。

他虽然在世俗意义上获得了成功,但很多人却觉得他过于理性。

他的最大悲哀,或许就在于这种评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李群的处世之道却有着一种生存的智慧。他能坚守底限,又懂得适时变通,这样的人才往往更容易有出息。

这是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并不涉及对错。

就像有人说的,他既有深挖的正义感,又有一套独特的为人处世之道。这样的人设,或许才是最真实的90年代基层警察图景。

你看,马队他们都是些有执念的人,一辈子都在碎尸案里打转,执着得让人心疼。但李群却在那个下岗潮即将来临的关键时刻,选择了顺应时代,将精力放在了"稳定大局"上。

这个抉择,说他现实,因为的确是那个年代最紧迫的需求。

90年代的基层警察遇到的困境确实非常真实。他们是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主义,还是选择跟随时代进步?是继续保持"人情味",还是选择接受"程序正义"?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李群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个特殊年代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并非完全对立。当一个基层警察需要在职业理想与现实生存间抉择时,他的每一步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的考验。

因此,李群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一个"成功者",他更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的成长历程,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特殊年代里,基层警察们的生存智慧和无奈选择。

这些故事中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一个情节都是深深地烙印在那个特定的时代。

正如剧中那句话所表述的:这是一个带有宿命色彩的故事。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存之道。李群的选择,或许不够理想主义,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生存法则。

来源:小猫说故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