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5 21:59 2

摘要:那天晚上我和我弟一起去看的电影,看完已经到了凌晨一点半,我俩一边往回走,一边从哪吒说到封神榜,又说到了猴哥,最后我感叹了一句:他们的故事,好像永远讲不完。

文章来源 / 怀左

这篇文章不是聊电影的,而是当时看完《哪吒2》后的一个想法。

那天晚上我和我弟一起去看的电影,看完已经到了凌晨一点半,我俩一边往回走,一边从哪吒说到封神榜,又说到了猴哥,最后我感叹了一句:他们的故事,好像永远讲不完。

这个讲不完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小时候接受的哪吒是那样的一个形象,后来延伸出了更多形象,就像曾经与父亲对立的哪吒,在全新的电影中,和父亲达成了和解。这也算一种全新的解读吧,读者可以有读者的解读,创作者也可以有其新创作。

挺好,人物形象在被不断丰富,有了新时代的全新面貌。

或者说,经典人物成了符号,可以被再次创造。

与之类似的,就是猴哥。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大话西游》时,真有点接受不了,怎么心目中的猴哥被改成那样了。还有第一次被人推荐去看《悟空传》,我半天也没看进去,理由也同样,还是和心目中的形象不符。想来这就是一种锚定效应,小时候心里种下了一种形象,所以看到另外的解读与创造时,一上去是不愿意接受的。

看多了,也就习惯了,谁说人物一定是固定的,有些再创作和新变化,也是一种丰富。当然,创作和接受是两码事,创作者忙自己的创作,接受者有自己的接受,有交集也有各自的口味,各忙各的。

现在网上关于猴哥、哪吒与杨戬的段子很多,比如“天庭三大反骨仔:一块石头两斤藕三只眼睛带条狗”。

这些段子,还有因段子延伸的视频,我也看了很多,觉得挺好玩,经常被逗到哈哈大笑。再看这几年的神话改编,最大的ip,基本就是这三位,堪称中国神话界的三大顶流,超巨级别。以我个人看来,前两位的咖位还要再大一点,人物个性更强,可以延伸和改编的故事更多。

过去我只把猴哥看成是反抗天庭的代表,或者再提炼一些,个体反抗集体的代表,哪吒和杨戬反抗的范围,要小一些。因为猴哥毕竟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而哪吒与杨戬,都有一定背景,且在封神大战中有重要戏份。从这个角度看,我估计创作《西游记》,对于猴哥背景的设定,应该也是这么一个想法:一个全新的人物。所以菩提祖师在《西游记》原著中再没出现过,可能也是为了凸显猴哥的个体力量。

现在对于哪吒的改编,明显也有这种倾向,从小范围的反抗,改向了更大的范围。

比如:与父亲的和解;与敖丙的并肩作战;与仙翁代表的上层力量的对抗。

电影最后的改编世界的口号,应该也是这么一个意思。

为什么这么改编呢?

我猜的,不一定对,反抗的范围、力量越大,能引起的共鸣,会更多一些

也许之后,还有更多人物,会被往这个方向改编,毕竟符号产品,还是要走向市场。

当年我疯狂迷恋猴哥,觉得他就是战斗的代言人,但后来我也看到了他的变化,激情散去后的些许改变:

1、取经路上,和大部分妖怪都五五开,简直成了西游五五开第一人。

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说很多下凡的妖怪,之前根本没出力,有的说猴哥实力本身一般。我个人觉得,他实力肯定是很强的,毕竟之前在花果山是创业期,被围剿时是拼命的,实力基本盘,和杨戬应该五五开。再怎么不给力,打八戒肯定碾压吧,但遇到八戒时,能打一晚上,也差不多五五开。而后来八戒和沙僧一起打黄袍怪,被人轻松收拾。

不是猴哥没实力,而是猴哥长大了、成熟了,被关了五百年禁闭,想通了很多事情,也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取经路上,他都要先试探一番,所谓五五开,三分是试探,三分是表演,剩下四分是留着后手。没背景的妖怪,能收拾就收拾,有背景的,配合一下,完成工作就那样了。

2、另一部作品中的猴哥,对我冲击很大,什么作品呢?动画版的《宝莲灯》。

沉香费老劲找到猴哥时,猴哥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锐气。我第一次看这个动画片时还不到十岁,真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改编,觉得猴哥应该带着沉香一起去干二郎神,最好再把二郎神打得满地找牙。但动画中的猴哥没有,也有冲冠一怒的情节,但还是没那么做。现在能懂了,他除非是傻子,带着人家的外甥去打舅舅。就和咱现在掺和别人两口家务事一样,傻子才做,今天看似主持了公道,明天被人合起伙来打。

估计当时的猴哥就这么想的,一打听,怎么个情况?哦,外甥打舅舅?舅舅是二郎神?挺好,去吧,我悄悄看戏就行,别提我名字哈,我啥也不知道,也没什么本事。沉香说,你可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呀!猴哥说,那都是过去了,现在就一只老猴,胳膊腿也老了,你赶紧忙你的正事去,叔也帮不上什么;对了,你舅人挺好的,应该没放狗咬你妈。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猴哥的更多面,或者是被创作出来的更多面,联系实际去看,这可能才贴近真实,人物不可能是不变的,是会随着经历的增多而逐渐变化的。猴哥不可能一直战斗,而且他一开始也没想打,太白金星找他去天上当官时,他比谁都高兴。

对了,还有当年的《西游记后传》,也是一个大改编。回头看其实也挺有意思,脑洞很大,除了人物动作总是三连击,故事质量真不低,看过的人应该也都30起步了。

按照这个逻辑看未来,估计这些经典ip,还会被不断改编和再创造,也许还会有属于唐僧或者八戒的新故事。时代在发展,社会意识有了新变化,经典符号一定会带上全新时代的新色彩。

不过像我们这批心中已有符号的人,会进行批判性的接受。就像我们有时候觉得父母思维僵化、古板,未来,我们也会被下一代那样说。每代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认定的解释,自己喜欢就好了,无法统一,也没必要统一。

所有喜欢的背后,都有各自的小小投射与寄托。

来源:怀左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