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道歉事件, 一场流量驱动下的闹剧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2-05 18:53 2

摘要:从早期的“情感导师”,到富二代花式炫富,再到当下层出不穷的新人设,如反资本、“正义判官”等,一批又一批网红涌现出来。

文/纪德

编辑/陈锋

在流量至上的互联网时代,靠夸张的言论、表演博出位,已经不是新鲜事。

从早期的“情感导师”,到富二代花式炫富,再到当下层出不穷的新人设,如反资本、“正义判官”等,一批又一批网红涌现出来。

这些看似新奇的人设背后,大多都是为了引流、卖货。

近期因“道歉事件”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网红刘雯,便是一个典型。

刘雯部分视频

不得不说,刘雯深谙如何抓住流量密码。早期,刘雯混迹在情感博主赛道,靠制造性别对立的观点吸引流量。如今,其摇身一变,披上“正义卫士”的外衣,将矛头对准各大知名企业,俨然成为资本的“狙击者”。

刘雯的这番操作不乏支持者,但不少网友也对其编造企业谣言、借力卖货、带货产品质量差等现象进行质疑与批判。

其一边深陷诉讼纠纷,喊着“无路可退”的悲壮口号,一边利用正义话题疯狂卖货,带货金额更是在一个月内暴涨60倍。

在网红赛道内卷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博主们为了“脱颖而出”,手段越发巧妙、激进。

玩转流量的刘雯,究竟是如何在一次次争议中起号、变现?这些年,她靠卖什么产品赚得盆满钵满,这些都值得深入探究。

一边“无路可退”,一边吆喝卖货,

刘雯带货金额暴涨60倍?

互联网时代,流量成为一切的尺度。“刘雯道歉事件”就是一次流量驱动下的闹剧。

2024年8月,刘雯曾将矛头对准外卖平台的抽成、订单分配等问题,通过编造事实、传播谣言来“抹黑企业”,以达到博取流量的目的。

在一段精心策划的视频中,刘雯曾讲述“女骑手为自己攒学杂费”的故事,试图对大众营造外卖骑手群体生存艰难的现状。然而,这一内容被查实是编造的,并非真实发生的事。

同时被证实是编造的,还有刘雯关于外卖配送费分配的不实言论。刘雯曾信誓旦旦地宣称“顾客支付41元配送费,骑手到手只有3块5块”,引发大众对平台抽成过高的愤怒与质疑。但实际情况是,骑手收到了38.6元,这一数据直接“打脸”刘雯的造谣行径。

很快,其主账号被禁言一个月,刘雯也被起诉。

法院多次通过手机短信、身份证地址等多种途径,向刘雯送达传票,均未收到回应。因此,法院最终选择“公告送达”方式,在人民法院公告网公示了开庭信息。

图源北京互联网法院官网

2024年12月16日,案件开庭。一个月后,即2025年1月判决结果出炉,刘雯的侵权行为成立,被判在发布侵权信息的各大平台连续5日刊登道歉声明、赔偿经济损失5万。

本以为这场诉讼会随着刘雯的道歉与赔偿而画上句号,可谁也没想到,她竟将此视为再次炒作、增加热度的绝佳契机。

刘雯利用公众对司法信息了解有局限性这一信息差,再次编造谣言、传播虚假事实。

她将法院判决的“连续5日刊登道歉声明、赔偿经济损失5万”,在视频中说成自己要“道歉30天,赔偿50万”。

此外,刘雯还剑走偏锋,开始“阴阳”法院。

在一段道歉视频中,刘雯质疑法院送达程序,暗示法院“知法犯法”,未通知她开庭就偷偷判案。但在后来的视频中,她又提到,在收到法院公告信息后,仅仅当成诈骗信息没有理会。

在另一段视频中,刘雯甚至讽刺、质疑法官上班时间不在岗,“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总是选择您不在办公室的时候打电话”。

而这场本应严肃对待的事件,也被刘雯转化为流量密码和直播带货的噱头。

在一次次争议中,刘雯找到了博出位的“捷径”。目前其在主流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总粉丝量突破1100万,在全平台开设超三十余个矩阵号,关联“刘雯”“刘坤雯”等多个相关账户。

而在直播间里,她一边强调自己“被逼到墙角”,一边笑着吆喝:“马上就没库存了,还有50单就结束了”。利用观众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她成功吸引了大量流量,借此机会推销商品,声称这些商品能够帮助她渡过难关。

在这些流量的加持下,她的带货成绩直线上升。第三方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刘雯”在某短视频平台过去30日内的直播带货销售额上升至25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达到了去年同期的60倍之多。

刘雯短视频带货数据对比:上图为2024年1月,下图为2025年1月

可以看到,刘雯已经将“起号——漂白——变现”的路径走通,并借此疯狂吸金。

从情感博主到“正义卫士”,

刘雯在争议中起号

刘雯不是突然爆火的。

早期,刘雯以情感博主的身份活跃于网络。情感问题通常涉及敏感话题,如亲密关系、家庭矛盾、心理健康等,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

通过激烈的观点输出,贩卖情绪,以此吸引关注,成为当时情感博主批量复制的流量密码。

为了博流量,刘雯频繁发表极端的情感观点。比如,其曾在视频中过度强调恋爱中的某一方应该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忽视恋爱关系中双方平等的重要性。

在打造个人形象时,刘雯选择塑造单身妈妈人设。但这些故事中存在大量过于完美或过于悲惨的经历,不少网友认为这些故事存在编造的嫌疑。

2021年,情感博主群体迎来了“集体塌房”。平台对“演戏炒作”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发布处罚公告,宣布永久封禁313个违规情感博主,而刘雯在这份公示名单中位列榜首。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久后刘雯便以原名账号“复活”。而这也成为她网红进阶路上的一次意外转折。

回归后,刘雯没有走老路子,而是迅速转型为所谓的专业人士。

在短视频平台的账号简介中,刘雯挂出了自己的多重身份——电视节目主持人,刑法硕士,公益助农大使,独自抚养孩子八年的单亲妈妈。

这些身份乍看之下相当完美,但其实存在诸多争议和疑点。

例如,其曾声称自己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侦查专业,是刑法硕士,但在与企业的诉讼中,其对法律程序等的理解和应对却像个“小白”。

而“公益助农大使”这一身份更多是她在短视频平台自我宣称,没有官方渠道或权威机构进行明确认证和背书。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身份和标签,为刘雯后续打造“正义”人设,提供了背书,推高了其炒作视频的热度和关注度。

翻阅其账号热度最高的视频,可以发现她在频繁地质疑企业。

中国电信、宝洁集团、星巴克等多家企业,都曾成为其喊话或质疑的对象。她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这些企业的行为进行指责,不管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企业运营策略,都被她以“正义”之名进行批判。

刘雯部分作品

刘雯的这种行为,巧妙满足了部分人在情绪宣泄、猎奇和围观方面的心理需求,以及一些网友追求正义、为社会公平发声的诉求。

以公众情绪为“养料”,刘雯迅速“膨胀”——这类视频给其带来了超十万、百万的点赞量,而其也进一步晋升为全网粉丝数超千万的网红。

这些流量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过去一个月,刘雯在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带货销售额在25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数据显示,她在1月中旬的一场直播,带货金额就多达200万元。如果按业内平均20%的佣金比例来估算,她一场直播收入就多达40万。

刘雯1月15日的直播带货数据

如此高额的收益,让一夜暴富成为现实,但她的成功,建立在虚假与争议之上,或许并不能走长远。

走“正义”人设,

刘雯却被质疑“割韭菜”?

在打造“正义”人设的同时,刘雯将目光投向养生与科普赛道,吸引潜在消费者。

但令人惊讶的是,刘雯在攻击完知名企业后,给消费者推销的,很多却是质量低劣的廉价产品。

刘雯视频评论区的部分讨论

2024年10月,刘雯自导自演了一场令人咋舌的“带货闹剧”。她声称一家国际知名厂商生产的眼药水存在安全隐患,但随后却大力向粉丝推广一款毫无知名度、售价极其低廉的眼药水。

刘雯声称,这款名为“帝式蓝莓叶黄素滴眼液”的产品,不仅能有效缓解眼疲劳、干涩等问题,还有独特的护眼成分,可以预防多种眼部疾病。

但事实上,当时这款产品甚至并未通过相关资格认证。有媒体查阅企查查信息发现,这款眼药水背后的厂家的成立时间极短,2023年2月才刚刚注册,2024年12月才拿到“眼部护理液”类目的工业产品认证证书。

刘雯大力推广这款市场认知度极低的产品,不少消费者在使用这款产品后反馈“一点用也没有”,相关的评论充斥着刘雯账号的评论区。

除了这款问题眼药水,刘雯的店铺中还充斥着其他“三无产品”,品类繁杂多样,涵盖了护肤品、酱油、远红外透骨贴等多个品类。这些产品有的来源不明,有的质量毫无保障,却都被她包装成优质好物,卖给信任她的粉丝。

而让其陷入争议的是,将“镰刀”伸向了更为脆弱的中老年群体。

在她的店铺橱窗内,曾上架了一些为中老年“精心定制”的免费理财课程。这些课程由一家名为“菲尔莱科技”的公司提供。然而,该公司无教育培训资质,却开展理财等培训课程业务;违规记录众多,有多次侵权、虚假宣传行为。

从黑猫投诉平台整理的用户反馈来看,菲尔莱科技诱骗中老年人的方式,主要为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心理操控。

在虚假宣传方面,一位用户提到,菲尔莱科技夸大收益,承诺极低本金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额回报,如宣称投入500元本金每月能赚回500元利息,用高收益诱惑金融知识相对匮乏的中老年人。

该公司还抓住中老年人渴望跟上时代、为子女减轻负担等心理,不断诱导他们购买更高阶、更昂贵的课程。同时,通过情感拉拢、嘘寒问暖,让他们不好意思拒绝购买课程的要求。

最终,该公司还会诱导老人进行线上贷款,以支付课程费用,让老人在不知不觉中背负债务,增加经济风险。

作为带货主播,刘雯宣传此类课程,对消费者危害极大,但她选择无视。这种行为,不仅让其“正义”人设无法维持,更使无辜的大众利益受损。一次又一次上当受骗的消费者,不得不怀疑她的“判词”——看似为民请命,其实很可能夸大、捏造事实,博流量罢了。

在当下的网红行业中,刘雯并非个例。但这类网红总是难免走向翻车的结局,他们建立在虚假夸大基础上的人设,积累的粉丝和财富,就像迟早会被戳破的泡沫,脆弱不堪。

随着互联网行业逐渐走向规范,这些博眼球、弄虚作假的网红,终究难以逃脱受到流量反噬的命运。

而整个网红行业,迟早会回归到真实、诚信、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正轨上来。

来源:连线Insigh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