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本山通过收徒仪式建立的"家班"体系,在鼎盛时期管理着近百名艺人。这种传统艺班管理模式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伦理秩序,弟子们的演出机会、商业活动乃至个人形象都需经过严格管控。
这段时间大火的赵本山美国巡演活动中,眼尖的网友发现,其中没有他的徒弟小沈阳,经过多放探听才得知,他已经单飞了。
从现场的照片来看,宋小宝、王小利等爱徒悉数登场,唯独没有看到小沈阳。
其实,早在2021年社交媒体平台悄然流传的股权变更信息中,人们惊讶地发现小沈阳与本山传媒的关联企业再无瓜葛。
这场看似平静的"分手",实则掀开了中国喜剧江湖最深层的产业变革帷幕。
从2009年春晚《不差钱》一炮而红,到如今自立门户,小沈阳的出走轨迹,折射出传统师徒制在现代娱乐工业中的深刻裂变。
不差钱 一夜爆火
在本山传媒的帝国版图中,师徒关系始终是维系企业运转的核心纽带。
赵本山通过收徒仪式建立的"家班"体系,在鼎盛时期管理着近百名艺人。这种传统艺班管理模式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伦理秩序,弟子们的演出机会、商业活动乃至个人形象都需经过严格管控。
而小沈阳在《不差钱》后片约不断,但多数商业演出仍需通过本山传媒统一调配。
创作理念的冲突在2015年后逐渐显现。当小沈阳尝试在《唐人街探案》等影视作品中突破喜剧演员定位时,本山传媒的"绿色二人转"定位成为无形桎梏。赵本山在采访中曾直言:"有些徒弟翅膀硬了就想单飞,但别忘了根在哪儿。"这种代际认知差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尖锐。
利益分配机制的矛盾在直播电商时代全面激化。2020年本山传媒弟子集体入驻直播平台,但公司仍沿用传统的分成模式。据业内人士透露,头部主播的佣金分成比例不足30%,这与行业通行的70%分成形成巨大落差。经济诉求的失衡最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脱离体制束缚后,小沈阳的商业价值呈现爆发式增长。其抖音账号在解约半年内粉丝突破3000万,单场直播带货成交额多次破亿。与早年在本山传媒时期相比,个人收入分成比例从不足四成跃升至七成以上。
但失去体系支撑的短板同样明显。2022年自导自演的电影《猛虫过江2》遭遇票房滑铁卢,暴露出独立制作能力的不足。与专业经纪公司相比,其工作室在危机公关、资源整合等方面仍显稚嫩,2023年代言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舆论危机,就因应对失当导致商业价值短期受损。
此前小沈阳就直言:自己将退出小品舞台,因为研究不出好的包袱了。
只是转型之路仍任重道远。尽管在《悬崖之上》等正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但观众认知定势难以短期改变。其参演的话剧《窝头会馆》巡演时,超过六成购票观众仍期待看到他的喜剧表演。这和他的成名脱不了关系,而这种艺术追求与市场期待的矛盾,将成为长期存在的职业挑战。
此外,热爱唱歌的小沈阳,在演戏之余,也积极登台献唱。
在传统师徒制与现代经纪制的碰撞中,小沈阳的案例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打造的"沈阳模式"——艺人自主工作室+内容生产平台+商业生态闭环,正在被德云社出走弟子、开心麻花离职演员等群体效仿。这种产业模式的创新,或许将催生中国喜剧界的新生态。
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小沈阳的出走不是简单的利益博弈,而是整个喜剧行业迭代升级的缩影。当师徒伦理遭遇资本逻辑,当传统技艺碰撞现代媒介,中国喜剧人正在探索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既需要保留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又要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体系,其成败得失,将决定未来十年中国喜剧的格局与样貌。
当然,不管怎样,过去在本山公司,小沈阳出去演出不管挣多少钱都进本山公司账户,本山公司给沈开工资,现在沈单干挣多少钱都是自己的,自己演出一场挣的钱够本山公司开10年的工资了。
来源:阅尽百态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