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经典的《射雕英雄传》是1983年拍摄的,于1985年在大陆上映,之所以说是经典,不是因为影片里的特效,更不是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遵循原著,而是因为里面的人物表演特别符合原著里的描写。
每个导演都有一个武侠梦,而这个梦只有在中国电影界才能实现,因为放眼全球电影,武侠片是中国唯一的类型片。
最经典的《射雕英雄传》是1983年拍摄的,于1985年在大陆上映,之所以说是经典,不是因为影片里的特效,更不是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遵循原著,而是因为里面的人物表演特别符合原著里的描写。
原著里郭靖从小憨厚朴素,长大后一脸的正气,少了武侠片里的“泼皮溅相”的味道。而从小生活在“东邪”家族里的黄蓉则是古灵精怪,却不不失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念。
中国传的爱情观念除了不直接说出来这方面,还有就是会用相反的方式表达,比方说影视剧《平凡的世界》里的“锤王”动不动就说‘我真想锤死你’,真的是想锤死你吗?实际上中国人都懂得,那是真情的表达而已。
如果一部武侠片里将大量的时间交给爱情的话,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反客为主,其实这是主角的成长过程。
武侠们成长的过程与凡人的成长过程没有太大的区别,私仇和国恨基本上就是武侠们必经历的两个过程。83版的射雕里郭靖也是经历了这两个过程:从牛家村的条斗开始就有了私仇,到后来打败各路高手,谁敢说郭靖心里没有自私的一面?只不过表达的比较含蓄而已。国恨就更不用说了,原著就是用当时南宋的局势做背景,郭靖作为宋人自然而然地就要担负起“匹夫”的责任。
而这种责任不论是新的射雕里手拉手的劝说还是83版里的各种武打动作,都是一种底层“匹夫”的表达方式。
很多人吐槽新射雕里的手拉手的表达方式,其实是习惯了原来的打斗模式。在大多数人的思维里,武侠片里的精髓肯定是武术方面的打斗,少了打斗怎么能叫武侠片呢?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源于武术指导这种模式,武术指导应该存在吗?必须存在,因为他们是专业的,有专业的人指导,打斗动作就会脱掉街头卖艺的成分,更多地加入创新的味道。
一旦加入了创新的东西,武侠们就会更加显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飞檐走壁的人看上去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可是影片中又显得常人所不能及。
可是传统的武术一方面是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很少见,就是S人技。某位普通人长年专门练习某一方面的武术,身体自然而然地更加强壮,这也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兵乱不得已采取的方法,为了都是自保;至于说S人技,武侠们从练习的第一天就潜移默化地学习“手下留情,点到为止”,而这八个字也终将会被搬上荧幕,并被大多数人认可。
为什么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其实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中庸之道,太左太右都不行,中间的才是大家认可的。
武侠片里的武术起什么作用?更多地是为了塑造英雄这种角色,更多地激起观众的英雄感,让大家看到影片里的郭大侠是一位英雄,而坐在座位上的你随着英雄的诞生也有一种变成‘小英雄’的错觉。
显然,新的射雕没有激起大家的这种感觉。
是因为我们看的英雄看的武侠片太多,审美疲劳了吗?
不是。是国外大片里的高科技影响了我们的判断了吗?
认为现代的武侠片里没点高科技就显得不与时俱进了吗?高科技的加入应该是为了提高武侠们角色的传统性,而不是为了抢占武侠们的份量,让大家更多地觉得“热闹”。
热闹,只是视觉和感官上的受益,而没有心底里的触动。
心底里的触动可能还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甚至是街头文化息息相关,少了谁,终究是武侠片里只剩下武打而没有了侠的味道。
来源:氏族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