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头顶洛阳牡丹瓷,发间插温州螺钿,腰佩北京绢花,肩戴青神竹编,抬手扬州绒花和英山缠花……
谁能想到,春晚的第一个C位镜头是李子柒。
一个折梅酿酒,采薇烹鲜的农家女孩,在总台春晚开场。
头顶洛阳牡丹瓷,发间插温州螺钿,腰佩北京绢花,肩戴青神竹编,抬手扬州绒花和英山缠花……
一身行头,融合了十三项非遗技艺,全是中国高奢。
细数她过往作品,无一不围绕着非遗的传承。
全球观众都在她的视频里,从一草一木,一器一物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不久前,李子柒还以「非遗探访官」的身份入驻知乎,有人问她:今年是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你准备怎么过?
她的回答,掀起一股讨论热潮。
01
“大年初一烧子时香,大年初二到初四,亲戚家轮番团年、游庙,赶庙会。
初五要‘送穷’,家家户户把家中垃圾、灰尘扫出门。
初七是人日,人日游草堂,这是四川人民纪念杜甫的活动。”
虽说地域不同年俗不一,可这些文字,总是唤起同样的温暖。
像李子柒说的:
“年味从年俗中来,年俗围绕着衣食住行,古老而神秘的非遗其实也可以走进我们每个人的日常。
传统文化因大家而璀璨,人人都可以加入传统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去。”
是啊,非遗版春节的“崛起”,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温和传承不同文化遗产的契机。
何止春节,古老而神秘的非遗,尽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
在知乎上,不少答主被非遗元素种草后迫不及待地分享出来。
答主“古都闲云”表示,以烧烤闻名的淄博,其实有一样东西更为久负盛名,那就是淄博博山的琉璃制品。
谈到琉璃,最常见的联想可能有两个。
之一是《西游记》中沙僧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的“琉璃盏”,还因此被贬下界;之二就是皇家才能使用的“琉璃瓦”,距离寻常百姓十万八千里。
所以琉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贵”,仿佛高不可攀。
而到了现代,琉璃制品已经能够大量生产,早在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琉璃界,淄博的地位远比在烧烤界的地位更高,被誉为“中国琉璃之乡”。
它远不只是传统的杯盘碗盏瓶,已经衍生出各式各样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器型。
若是到了淄博,只吃了一顿烧烤没看过琉璃就离开,倒成了一桩遗憾。
答主“我没啥文化”讲了个关于“徽墨”的故事。
他说小时候写作文,经常会用到各种名人“吃墨水”的典故。
有不小心吃墨水的陈毅元帅,看书入了迷,用粽子蘸着砚台里的墨汁连吃了两个。
还有专门吃墨的,比如《开元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等这些古籍,都在说墨能入药,还能治病:
能产后止血,能治眼睛里落了飞丝尘埃,能消毒止痛帮助伤口愈合……
他深深怀疑,墨真的有这么多医用价值吗?
那时候他只是好奇,对这件事未做太多纠结,直到去了安徽,看到一种美食——徽墨酥。
他彻底震惊了:墨真的能做成糕点吃?!
同行的友人告诉他,徽墨酥其实是以黑芝麻为主,有的还加了红茶,因为外形像墨,因此得名。
同时也告诉他,有些徽墨是真的可以食用。
他查了一下才知道,徽墨的主料是松烟或者桐油烟,这些烟收集起来清洗过滤就是一大块烟泥,然后再加入很多配料进行捶打。
徽州独草墨法的制墨材料需要桐油,猪油,熊胆,冰片,麝香,苏木,紫草,江米酒,零陵香,排草,生漆,棉籽,猪胆……
这么多东西掺在一起,确实应该有药用价值。
他还在歙县曹素功徽墨厂看到一块老墨,闻上去香气沁鼻尖,磨出来更是清亮泛紫韵,确实是稀罕物。
经同意后他尝了一滴墨汁,入口墨香浓郁,带一点微微的清凉、药香和回甘。
再一查,早在2006年5月,徽墨制作技艺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走前他特意买了一块,虽说不会写毛笔字,但是闻一闻淡淡墨香,也觉得自己那一瞬间颇像个文人。
最有意思的,是答主“ag獭”分享的云南瓦猫。
他去昆明玩的时候特意去了云南民族博物馆,在民族民间陶艺展厅里,第一次见到了瓦猫这种凶萌又神奇的存在。
瓦猫是云南民居的镇宅神兽,原型是吃鬼的老虎,据说是由滇池沿岸彝族的虎图腾演化而来,一般放在屋脊正中或者门楼正中,有纳福、镇宅之意。
虽说做成龇牙咧嘴面目狰狞的模样,但怎么看都有种奶凶奶凶的感觉。
而且瓦猫的造型多样,有单个的,也有成群的,还有母子甚至一家子一起出现的。
最抽象的是,他还见到了模仿瓦猫造型的十二生肖。
他感慨道,虽然制作瓦猫是种古老的传统,但它写意的外形,却穿越了时空,以文创的形式来到我们身边。
回看这些非遗文化,不难发现,是千姿百态的民俗和地域风情赋予了非遗强大的生命力。
可另一方面,民俗和地域也成了限制它们发扬光大的一部分原因。
众所周知,“活下去”,才是传承最好的方式。
好在知乎提供了一片土壤,这么多优秀答主对非遗花式传播,让无数用户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了传统文化之美。
02
很多传统文化,都像极了一位垂暮的老人。
他们在历经了遥远的历史长河之后不断地回望,他们渴望在这个不那么需要他们的时代里,去找到属于他们的一点价值。
庆幸的是,那些正在消失的非遗,通过互联网又复活了起来。
比方答主“串串吃毛豆”分享的傩戏。
又叫傩堂戏,端公戏,一种起源于先秦原始祭祀的剧种,明清之后,各地方傩戏开始吸收地方剧种、花灯、目连戏的养分,逐渐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傩戏的标志是面具。
一般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
初看,可能觉得可怖。
之所以设计成这样,是为了“惊驱疫厉之鬼”,把瘟神小鬼们吓跑。
而且傩戏演员本身就是巫师,演戏的同时还要主持各种祈福消灾的仪式。
他们既能唱,又能舞,还会“判卦”、“绘符”、“念咒”。
所以在傩戏演出中,还穿插着不少巫术表演,如捞油锅,捧炽石,过火坑,跺火砖,吞火吐火,踩刀梯等,很吓人。
也因此,傩戏不断失传。
不过在网上火了之后,年轻人开始整活,开始各种二创。
还出了贵州版加勒比海盗。
虽说有点难绷,但无非是人物形象的改变,整个技艺的内核还是原汁原味,何尝不算是一种传承。
有时候真的感慨平台的重要性,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以知乎为代表的能让大家开拓新知的社交工具,真的给许多正在走向失传的非遗,创造了新生的机会。
就如答主“秀外慧中贾南风”提到的四川非遗,乐山的夹江竹纸。
夹江被视为“蜀纸之乡”,制作手工纸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
它起于唐,传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成为当时的“贡纸”。
据《四川通志》记载:“嘉定府,纸,尖山下为纸房,楮薄如蝉翼而坚,质可久”,夹江县在明代属于嘉定府,这段史料反映了当时夹江竹纸的制作水平和规模。
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自此之后,夹江竹纸面临失传的新闻,屡屡在网络上报道,一度到了只有几户人在制作的地步。
直到这几年,90后非遗传承人出现了,媒体宣传力度加大了,夹江竹纸才暂时摆脱了失传的困境。
同样的,还有很小众的、有味道的、真“写生”非遗项目,鱼拓技艺。
答主“我是妖怪”解释说,鱼拓,就是在鱼身上涂上墨,把鱼印到纸上,获得1:1的鱼形技艺。
最开始,鱼拓只是记录钓上的大鱼的实际尺寸,并留作纪念,没啥美感。比如下面这两张:
到了小资氛围浓厚的宋代,富足市民阶层开始将垂钓视为消遣的玩乐活动,鱼拓的制作技艺与功能才开始发生转变。
鱼拓爱好者将墨进行调配,使鱼拓作品中的鱼鳍拓出了透视感,尤其是近代以来鱼拓作品吸收了全形拓的一些技法,赋予了鱼更真实的彩拓。
没想到在知乎能看到这么多答主分享身边的非遗元素,更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专业的人文博主,让更多人了解、接纳、种草、分享传统文化,爱上中式美学。
03
这些年,传统文化不断出圈,备受年轻人青睐。
知乎上也一样,一批又一批优质的人文内容和创造者涌现。
就拿去年上线的2024人文季活动来说,在“诗词寻美”对谈中,三位学者畅谈古典文化的当代表达。
儿时咿咿呀呀背诵的古诗,初读时拗口难记,长大后才明白字字句句都承载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在“非遗寻美”特辑里,年轻人争相体验簪花,戴银饰,去景德镇学做瓷器……
历经数千年岁月沉淀,这些非遗产品和技艺穿越时光来到我们面前,它们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还有“文博寻美”。
伫立在展馆的文物面前,你可以听到它们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能在博物馆中,窥见历史长河中的点滴瞬间。
自知乎人文季活动启动至今,7个主题活动收到超过15000位答主的精彩创作。
50000多条留言,让我们看到了从古至今都不曾褪色的多彩文化之美。
从琉璃制品到徽墨技艺,从瓦猫到傩戏,从夹江竹纸到鱼拓作品……
几乎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面对这些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千言万语,最终只变成一句话:
它们的土壤,不仅缺少耕种的人,也缺少生机。
如何吸引人来,如何让这块土壤重新焕发生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现在,知乎成了传承赓续的重要载体,也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解读视角。
在知乎,非遗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它美过千年,仍绽放在我们身边。
来源:BXBR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