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83年,张大千在台湾病逝,享年84岁。
遗嘱公布的那天,家人和朋友聚集在一起,等待这位国画大师,最后安排。
遗产分配大致在意料之中,可当名单上,出现一个陌生的名字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那是一位远在北京的女子,她是谁?张大千为何,将自己最后的一份遗产赠予她?她与张大千之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巨匠陨落,遗嘱揭晓
1983年4月2日,台北荣民总医院内,一代画坛巨匠张大千,静静地闭上了双眼。
他的呼吸逐渐变得微弱,医生和家属都知道,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病房内,子女们围在床边,气氛沉重而压抑。
张大千,曾师法敦煌壁画,又在西方吸收印象派技巧,创出泼墨泼彩,成为中西融合的艺术大师。
他的画作,被无数收藏家视为珍宝,连毕加索,都曾称赞他为“东方伟大的画家”。
可如此辉煌的一生,终究抵不过岁月。
身体状况日渐衰弱,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移居台湾,闭门谢客,潜心绘画,临终前,他已无法握笔,只能靠口述,让子女代写遗嘱。
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艺术界,各大报刊纷纷刊登悼念文章,台湾、香港、内地的媒体,都在报道,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各界名流纷纷表示哀悼,甚至远在欧美的收藏家们,也发表声明,对这位国画大师的离世,深表惋惜,另一件事也被外界关注——张大千的遗产究竟如何分配?
几天后,张大千的家人聚集在一起,准备公开遗嘱。
按照他的生前安排,这份遗嘱由律师,和家族代表,共同见证宣读,所有人都屏息以待。
遗嘱的内容没有太多意外,张大千将自己毕生收藏的珍贵古画、文物捐献给当地博物院,希望这些艺术珍品能得到妥善保管。
至于个人的创作书画,分为16份,分别赠与他的子女、至亲好友及一位特别的女性——徐雯波。
念到这里,子女们没有太多异议,父亲的作品向来被珍视,他们心里早有准备,接受了这样的分配。
当律师继续往下读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出现在遗嘱中——杨宛君。
房间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这个名字对张家人来说极为陌生,甚至连一些,在张大千身边工作多年的助手,都不曾听说过。
有人低声询问:“这人是谁?”张家后人面面相觑,目光落在遗嘱上的那一行字——“将最后一份遗产赠予杨宛君。”
红颜知己,情深意重
这场遗嘱公开的会议,没有马上给出答案,家人们心中充满疑问,张大千的生前好友,也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可就在这时,一位年长的助手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杨宛君,不就是当年……?”
伴随着这样的声音,时间仿佛倒回了几十年。
杨宛君,这个名字在外界鲜有人知,在张大千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
这是一位与他有着特殊情谊的女子,两人初相识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张大千刚结束在敦煌的临摹工作,游历至北京,一次偶然的画展上,杨宛君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杨宛君是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年轻女子,对中国传统书画情有独钟。
不出身不是书香世家,却自幼研习绘画,对张大千的作品尤其崇拜,曾在朋友的介绍下,得以近距离欣赏张大千的画作,由此对他心生敬仰。
在那个时代,女性艺术家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杨宛君有天赋,却始终难以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两人的相识从一场画展开始,当时,张大千正在展厅中,欣赏一幅明代山水画,身旁的人低声议论着画中的技法、笔墨运用。
这时,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从旁边传来:“这幅画的皴法与董源一派相似,线条略显生涩,可能是明代中后期,某位文人画家的临摹作品。”
这个评价让张大千微微一怔,他转过头,看到了站在一旁的杨宛君。
她眼神坚定,说话不卑不亢,显然对画作的研究下过功夫。
张大千心生兴趣,主动询问她,对其他作品的看法,两人就此展开一场,关于山水画技法的探讨。
这场对话持续了许久,直到展厅快要闭馆,他们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那之后,杨宛君时常向张大千请教,二人书信往来不断。
张大千对这位年轻女子的才华和执着,深感欣赏,逐渐给予她更多的指点。
在那个年代,女性学习绘画并不容易,张大千对她格外照顾,甚至为她介绍名师,推荐她参加艺术交流。
有人猜测,两人之间是否超越了师生情谊?
这段关系在当时无人知晓,张大千的朋友曾提起,他在谈及杨宛君时,总会流露出一种特殊的温柔。
或许,杨宛君是他的学生,更是他生命中一位知己。
这样的关系一直保持着,直到张大千移居海外,两人逐渐失去了联系。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张大千始终没有忘记她,甚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惦记着这个远在北京的女子。
也许,这就是他为何,要将最后一份遗产赠予她的原因。
可他究竟送了她什么?这份遗产背后,是否藏着更多未解的故事?
家族隐秘,浮出水面
遗嘱公布后,张家人围坐在一起,仍然无法理解杨宛君的身份。
这个名字对他们来说太过陌生,无论是张大千在台湾的子女,还是在香港、巴西生活的亲属,都从未听父亲提起过这个人。
可遗嘱中写得明明白白——“将最后一份遗产赠予杨宛君。”
张大千的长子张心瑞皱着眉,看向律师:“这位杨宛君,是父亲的学生吗?”
“那她到底是谁?”律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开了一封,张大千生前留下的信件。
缓缓展开信纸,轻声念道:
“吾与宛君,相交数十载,虽远隔重洋,然未曾忘怀。今老矣,唯念故人,昔日所赠画作,仍盼归于彼手,聊表一念。”
所有人都愣住了。
张心瑞的妻子低声问:“这意思是,父亲早年曾送过她画作,现在想让她收回?”
律师点点头,解释道:“张老先生曾在生前托人寻找杨宛君,想将这幅画归还她。可惜一直没能联系上,直到他去世前,才在遗嘱里特别交代了这件事。”
此话一出,众人脸色各异,张大千的一生曾画过无数精品,能被他如此挂念的画作,绝非寻常之物。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幅画居然曾经属于杨宛君。
换句话说,张大千早年将它赠予了她,后来又辗转回到了自己手中,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家人开始翻查家中收藏的画作,试图找到这幅遗产所指的作品。
终于,在一只老旧的画箱里,他们发现了一幅尘封已久的山水画。
画面上的青绿山峦隐于云雾之间,墨色沉稳,泼彩绚丽,极具张大千晚年的艺术风格。而画角落里,竟然留着一行小字——“赠宛君。”
这幅画,果然曾属于杨宛君,问题来了,它为何会回到张大千手里?
最后的馈赠,情义永存
张家人找出了,几封尘封已久的信件,那是杨宛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寄给张大千的。
信中提到,当年张大千移居海外后,杨宛君的生活发生了剧变。
那段时间,国内社会动荡,她的处境变得艰难,她失去了画画的机会,甚至连家中的一些珍贵书画,都不得不变卖,以维持生计。
她不舍得卖的,正是张大千,当年赠予她的那幅画。
可是,现实让她别无选择,为了活下去,她将画作托朋友带往香港,卖给了一位收藏家。
她在信中写道:
“此画承先生厚赠,原本不愿转手,然迫于无奈,今虽远隔重洋,仍愿先生宽恕。”
这封信从未得到回复,因为那时,张大千正在巴西建造八德园,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
几十年后,这幅画竟又辗转回到他手里,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1970年代,张大千回到香港举办画展时,偶然在一位收藏家手中看到了这幅画。
那一刻,他心头一震,立刻认出了它的来历,通过交谈得知,这幅画多年前经人转卖,辗转数次,最终被这位收藏家购得。
张大千沉默了许久,最终出高价,将这幅画买了回来。
他买回后,一直将它珍藏在身边,可他始终没有主动联系杨宛君,也许是因为两人已经多年未见,也许是因为那封,未能及时回复的信,让他心生愧疚。
无论如何,这幅画一直被他带在身边,直到晚年,他才终于在遗嘱中,留下了这一安排,希望让画,回到它最初的主人手中。
张家人得知这段往事后,心中百感交集。
最终,他们决定尊重父亲的遗愿,将这幅画送往北京,交到杨宛君的手里。
1984年初冬,北京的一家书画院内,杨宛君接过这幅阔别多年的画。
她的手微微颤抖,目光久久停留在画面上,眼中浮现出复杂的情绪,轻轻抚摸着画角那行小字,像是在触摸一段遥远的记忆。
她轻轻叹道:“他,还是记得的……”
这一刻,一段被岁月遗忘的情谊,终于画上了句号。
杨宛君不是他的学生,也不是他的家人,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收到了这份特别的遗产。
这一切,也许并没有太多复杂的缘由,只是一个年迈的画家,在生命的尽头,想要完成一件未尽的心愿。
这幅画最终被妥善收藏,这段尘封的往事,也随风飘远。
来源:悠久百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