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再次吐槽《封神榜2》一针见血,水土不服,感觉太像美国电影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4 22:40 2

摘要:说白了,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把一个西方式的故事核心强行套进了中国古典神话的外衣里,结果就像用叉子喝汤——水土不服、步调不齐。无论特效如何炫目,剧本讲不好,终究难逃观众“看腻了”的命运。

武当玄武派的第15代道长,再次狠狠的吐槽了《封神榜2》的内核,这次直接一针见血,原来背后的真如此耐人寻味。

道长说到《封神榜2》这部电影,到底是为中国观众量身定做,还是打算拿去“出口”给海外吃瓜群众?

说白了,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把一个西方式的故事核心强行套进了中国古典神话的外衣里,结果就像用叉子喝汤——水土不服、步调不齐。无论特效如何炫目,剧本讲不好,终究难逃观众“看腻了”的命运。

先聊聊剧本这桩事。整个《封神》三部曲的剧本由美国人詹姆斯·沙姆斯操刀,这位曾与李安导演合作过《喜宴》《卧虎藏龙》《饮食男女》《色戒》等佳作的人,本意是用西方电影符号诠释中国故事,试图让洋人也能共情中国情怀。

说来也奇怪,他对中国文化确有一番研究,但最终仍逃不过“西方思维”的定式。结果,就是让一个中国神话变得更像“希腊神话的悲剧”。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剧本里撞了个满怀,产生了大量矛盾和误解。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4年,这部电影就出国大肆宣传了,甚至采访宣称:我们的电影出海绝对能大受欢迎!他们似乎认为,只要将中国元素外包装好,再加点好莱坞调调,外国人就能轻松get到其中精髓。

然而,问题正是出在这儿:导演乌尔善和团队拿着西方式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中国古代神话经典文学故事,结果让主要市场发中国观众看得直摇头。

反观第一部,它之所以大获成功,正是因为它用中国历史上那种更迭更替、英雄辈出的叙事模式。无论是姬发的成长觉醒,还是那四大伯侯之间的权谋斗争。既符合中国人对历史剧的认知,又让西方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换句话说,第一部成功地把中国式的叙事方式糅合在了一起,既有“肉”,也有“皮”,使得整个故事紧凑而引人入胜。

可是到了第二部,问题就爆发了。

电影的故事核心突然变成了典型的“美式青少年成长叙事”,仿佛在说:“嘿,看我如何边拯救世界边谈情说爱!”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蜘蛛侠、蝙蝠侠甚至漫威系列那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套路。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看一部神话电影,却在银幕上看到主角在坠崖后还情不自禁地与敌人周旋,先谈恋情再打架,简直是“文化失忆”到了极点。这样的情节,真是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在拍一部“美国青春片”,而不是中国神话史诗级大戏?

说到导演乌尔善,这位出身商业广告界的高手,擅长分镜和美学设计,镜头运用得天衣无缝。但在《封神2》中,他似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场景、舞美和配乐上,反而对剧本的把控捂得死死的。

结果,观众发现:这部电影的情节逻辑日渐崩坏,主角姬发和邓婵玉之间那段本应扣人心弦的戏份,变得轻飘飘、毫无分量,就像广告里那些华丽却空洞的画面,让人既看着赏心悦目,又忍不住暗笑:这是在拍“青少年冒险日记”吗?

归根结底,乌尔善的最大失误在于他没能意识到:用西方叙事逻辑去解读一个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历史脉络的中国故事,无疑是在自毁前程。

电影作为大众艺术,既然首要目标观众是中国人,理应用中国的思维来诠释中国的神话与历史,而不是把个人主义的恋爱故事硬塞进来。

下次拍片,也许可以先把中国故事的核心精神保留下来,再用巧妙的方式引导西方观众,别再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中西混搭”了,而不是天天想着讨好西方,打开西方市场,用西方的叙述风格应和。

总之,《封神2》让人忍不住感叹:当你试图用西方模式重塑中国神话,结果往往会得“水土不服”的下场。愿导演下次能多听听观众的声音,别再让文化错位成为票房杀手。

来源:九筒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