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1900口碑崩塌?陈思诚厌女、东方主义遭批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4 22:28 2

摘要:豆瓣仅给出6.5的评分,背后是观众对陈思诚创作逻辑的普遍质疑,当一部电影用“爱国”来包装“厌女”思想,用“历史”来美化刻板印象,用“笑点”来掩饰对女性的物化,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实在令人担忧。

2025年春节档,打着“悬疑喜剧+民族情怀”旗号的《唐探1900》在影院强势登场,首日票房就斩获4.65亿,然而在口碑方面却遭遇了严重的危机。

豆瓣仅给出6.5的评分,背后是观众对陈思诚创作逻辑的普遍质疑,当一部电影用“爱国”来包装“厌女”思想,用“历史”来美化刻板印象,用“笑点”来掩饰对女性的物化,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实在令人担忧。

在陈思诚构建的电影宇宙中,女性角色仿佛始终无法摆脱既定的命运。

从《消失的她》到《误杀3》,再到如今的《唐探1900》,女性往往不是推动剧情发展的牺牲品,就是男性凝视下的符号。

在《唐探1900》里,“女主角”Alice一出场便是一具冰冷的尸体,她被开膛破肚的惨状成了案件的导火索。她仅存在于白振邦的回忆之中,作为一位出身高贵的白人少女,在排华严重的社会环境下,莫名其妙地与华人青年相爱并未婚先孕,最终被父亲虐杀。影片甚至在她死后才轻描淡写地透露她怀孕的情节,似乎她唯一的价值就在于子宫所带来的悲剧性。

更为讽刺的是,影片中几乎所有女性角色都被“工具化”,印第安女孩被当作土地交易的赠品,女医生和女佣因为知晓真相被灭口,唯一稍显复杂的女巫角色也仅仅成为神秘力量的象征。也难怪观众吐槽:“在陈思诚的镜头里,女性不是尸体,就是奖品,再不然就是男凝下的‘洋娃娃’。”

影片在展现东方主义奇观方面也饱受诟病。开场的火烧佛寺与慈禧宫殿场景,完全是“自我东方主义”的典型。阴森的色调、诡异的佛像以及刻板的宫廷权谋,将晚清中国描绘成西方视角下“神秘恐怖之乡”。这种对历史的重构并非为了反思,而仅仅是为了制造猎奇景观,以满足商业IP对于“异域风情”的需求。电影中对印第安部落的刻画更是让人感到不适。原住民被贴上“野人”“动物”的标签,能力被简单归结为“熊的力量”“猪的鼻子”,探案的关键居然是依靠中医秘术与“原始神秘力量”的结合。这种将文明等级划分为“白人>黄种人>印第安人”的逻辑,实际上是在无形中复刻殖民时代的种族鄙视链。

陈思诚试图通过展现华工血泪史与排华法案来唤起民族情绪,但由于手法过于粗糙,最终只沦为“口号式热血”。片中角色常常撕毁美国永居证、高呼“救中国”,周润发在听证会上的激情演说也是强行将个体命运与家国大义联系在一起。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细节,这种煽情显得十分空洞,华工苦难史只是匆匆带过,革命叙事也变成了“杀美帝、保唐人街”的爽文套路。观众对此评价道:“这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陈思诚的意淫。他用民族情绪来掩盖剧本的漏洞,用‘主旋律’为自己的厌女与刻板印象洗白。”

《唐探1900》的口碑崩塌,也暴露了陈思诚作为“产品经理导演”的局限性。他非常了解市场规则,用王宝强的癫狂喜剧人设来稳住观众基本盘,利用民族情绪获取票房,用悬疑的外壳来掩盖逻辑上的硬伤。

但当创作变成公式化的拼凑,女性角色成为套路化的牺牲品,历史被当作情绪的燃料,电影也就失去了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如豆瓣网友所说:“陈思诚的‘厌女症’并非偶然,而是创作惰性的必然结果。他不愿意塑造复杂的女性形象,也懒得去挑战刻板印象,最终只能创作出披着‘爱国’外衣的性别歧视烂梗。”

《唐探1900》所引发的争议,不仅仅关乎这一部电影的好坏,更是对文化创作底线的深刻叩问。当女性角色依旧在为男性叙事而牺牲,历史成为情绪消费的噱头,多元文化被简化为猎奇的符号,所谓的“国产IP创新”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或许观众用评分给出了答案:我们需要的不是“陈思诚式”的缝合怪作品,而是真正尊重女性、敬畏历史、超越偏见的优秀作品。

来源:墨陆玖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