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诞生了一部被同期拍摄成两个版本的电影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4 19:42 2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电影圈发生了一件令人啧啧称奇的事:同一本小说,竟被两个导演同时盯上,而且还几乎在同一时间开拍了两部电影。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电影圈发生了一件令人啧啧称奇的事:同一本小说,竟被两个导演同时盯上,而且还几乎在同一时间开拍了两部电影。

这不是巧合,而是当年文艺创作中少有的“正面交锋”。

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一部讲述偏僻农村家庭故事的作品,竟然成了两位导演李俊和王炎各自展现才华的“战场”。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影视撞车”并没有因为竞争而降低水准,反而让观众见识到了同一题材的多样表达。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背后既有时代的推动,也有个人的执念。

故事的起点还要回到1979年。

当时,四川作家周克芹的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一经发表,迅速在全国引发热议。

这部作品以经济改革前后中国乡村的复杂人际关系为背景,聚焦一个父亲和他九个女儿的故事,既有家庭伦理的冲突,也有时代变革的影子。

小说的成功让各大电影制片厂坐不住了。

毕竟,在那个电影市场还没有被商业化冲击的年代,一部影响力大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几乎就是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保证。

于是,北影厂的李俊和峨眉厂的王炎几乎在同一时间瞄准了这个题材。

两人各自组队,各自改编剧本,甚至找到了同一位小说作者周克芹参与剧本创作。

这下可就热闹了,连主管部门都被惊动了。

两位导演各有理由,谁也不想让步。

李俊认为自己先找到作者,理应拥有优先权;王炎则强调自己身为四川人,更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和情感。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干脆各拍各的。

这场“撞车”竞赛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

王炎率先开机,选择了小说作者的家乡四川简阳作为外景地。

他的剧本以四姑娘秀云为核心,强调人物情感和命运的纠葛。

与此同时,李俊却选择另辟蹊径,把故事的主线放在许茂这个父亲身上。

他的视角更注重家庭关系和历史厚重感。

这种主题定位上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两部电影的风格上。

演员阵容更是双方的“杀手锏”。

李俊版请来了当时风头正劲的王馥荔、斯琴高娃、贾六等实力派演员。

王馥荔刚刚凭借《天云山传奇》大火,斯琴高娃则以《归心似箭》一举成名,这两位女演员的加盟让整个影片的情感张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王炎版则不甘示弱,集齐了北影厂的“明星天团”:李秀明、刘晓庆、张金玲。

尤其是刘晓庆,当时已经凭借《小花》成为家喻户晓的影星,她的参与让这部电影的关注度直线上升。

两部影片在演员阵容上的对垒,堪称当时国产电影史上的一场“全明星大战”。

拍摄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趣事。

李俊的剧组在四川内江取景时,演员王馥荔因为要拍摄一场冬天的戏,结果被当地农家的狗咬伤,不得不紧急送医。

而王炎的剧组则在简阳拍摄了一场经典的“打麻绳”戏,演员张金玲灵机一动加入了搓麻绳的动作,让这个场景妙趣横生。

两个剧组虽然同在四川,但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甚至在一次机场偶遇时,工作人员都选择默默对望,谁也不愿主动打招呼。

1981年,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制作,两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几乎同时上映。

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较量,更是一场观众心中的“审判”。

李俊版的电影以历史感和家庭伦理的复杂性取胜,而王炎版则凭借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演员的出色表演赢得了不少好评。

最终,两部电影都在第二届金鸡奖上有所斩获,尤其是李秀明凭借四姑娘一角拿下了最佳女演员奖,成为那一年的最大赢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撞车事件”之外,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一部川剧电影《四姑娘》,同样改编自这部小说。

这让人不得不感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为一个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之大,甚至催生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有人说,这场电影史上的“双雄对决”是一场意外,也有人说它是那个时代文艺创作活力的最好证明。

无论如何,这两部电影都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一段佳话。

它们不仅展示了同一故事的多重可能性,也让人们看到了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的坚持和探索。

或许,这正是那个年代的电影人最值得我们今天去怀念和致敬的地方。

来源:招财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