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假期,我和孩子一起去看了《哪吒 2》,本以为只是一场轻松的亲子观影,没想到却被这部电影深深震撼,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给我带来了远超预期的思考。
春节假期,我和孩子一起去看了《哪吒 2》,本以为只是一场轻松的亲子观影,没想到却被这部电影深深震撼,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给我带来了远超预期的思考。
回想起《哪吒 1》,那句 “我命由我不由天” 确实喊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充满了热血与激情,像一剂强心针,给人带来短暂的振奋。可现在想想,它更多的像是一场口号式的狂欢,空有激昂的情绪,却缺乏深度的内涵,就像一个华丽却没有实质内容的空壳,所以当时我对它的评价也就马马虎虎,勉强及格。
但《哪吒 2》截然不同,一开场就给了我一个小惊喜,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讽刺。电影里有个情节,化妆师精心为小孩设计了好几个造型,可家长却总是不满意,不停地要求更换。这时候,化妆师无奈地耸耸肩,那表情仿佛在说:“你要是觉得行,你自己来啊!” 这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人,对别人的工作百般挑剔,自己却又做不到更好。紧接着,哪吒拿起剪刀,一通乱剪,结果小孩变得更丑了,家长又反悔说:“还是第一个版本好,能不能换回去?” 这就像现实中一些人,总是在否定别人的成果后,才发现最初的才是最好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部电影最让我佩服的,是它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讽刺了美国。哪吒进入玉虚宫,看到那洁白的宫殿,天真地惊叹:“哇,好白!”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暗藏玄机。这白,既是颜色的白,又何尝不是让人联想到白事的白呢?导演这一招,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其中的深意。再看无量仙翁用天元鼎镇压妖魔,还打算把妖魔炼成丹药,给仙人进补,而鼎门上的封条图案竟然是美元标志。这可太有意思了,导演这是在调侃美国的霸权主义吗?把妖魔变成仙人的补品,是不是就像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掠夺资源,满足自己的私欲呢?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不放人民币或者城管图标呢?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要是放太极图,虽然很有中国元素,可又太中规中矩,缺少了能引起话题的爆点。而美元标志或者比特币图案,就像一颗投入舆论海洋的炸弹,瞬间就能引发无数讨论,这也体现了导演想要让《哪吒》系列走向世界的野心。
无量仙翁这个角色,表面上看是个不拘小节、宽容大度的好领导,可实际上却是全片最阴险狡诈的反派。他就像清宫戏里的太监总管,看似威风八面,实则只是背后主子的一条忠实走狗。他所建立的升仙晋级体系,说白了就是为自己的捕妖队招揽人才。只要你能抓到妖魔,就给你一个编制,再赏赐一瓶琼浆玉液(哪吒还在里面撒过尿,这可太逗了,感觉是对这种虚假奖励的一种嘲讽),还有一片用云南翡翠切割的 “绿卡”。这奖励细节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把那些世界强国的移民政策讽刺得淋漓尽致。就像有些国家,打着吸引人才的旗号,给出看似丰厚的待遇,实际上却暗藏着各种利益算计。
说到天元鼎,我这个有点年纪的新闻人,马上就想到了 “安元鼎”。年轻的朋友们可能不太了解,这是一个曾经备受争议的事件。安元鼎公司以 “维护社会稳定” 为名,行非法截访之实,就像电影里的天元鼎,打着正义的旗号,干着邪恶的勾当。电影里用炼丹的故事设定,更是一绝。名义上是打妖除魔,实际上却是敲骨吸髓。无量仙翁作为树妖,它那密密麻麻、盘根错节的树根,就像一个庞大的吸血网络,不断地从妖魔身上获取利益。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现实中一些地方的 “打黑” 与 “黑打” 现象。有些地方打着打击黑恶势力的旗号,却干着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事情,就像打着 “劫富济贫” 的幌子,实际上却在制造新的不公。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某些地区,所谓的 “打黑” 行动中,有不少无辜群众受到牵连,合法财产被侵犯。这难道不是法治不健全、产权没保障的体现吗?
春节前夕,网上流传着某县敲诈勒索一名商人的视频,要求商人拿出一个小目标,否则就威胁说 “我们县 XX 的路子是最野的”。这和电影里无量仙翁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都是在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他人进行压榨。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特别值得深思,当一众妖魔终于打破了天元鼎,赶走了无量仙翁的爪牙,他们以为获得了自由,可实际上呢?无量仙翁并没有死,只是损耗了一部分资源。只要他背后的那个系统还在,再造十个天元鼎都轻而易举。就算无量仙翁在这场冲突中死了,又能改变什么呢?他的弟子会立刻取而代之,背后的势力也会迅速培植新的代理人。这就像现实中一些腐败现象,查处了一个贪官,很快又会有新的腐败分子出现,因为滋生腐败的土壤还在。
《哪吒 2》作为一部动画电影,能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内涵,实在难能可贵。正因为它是动画,所以它可以用一种相对轻松、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深刻的主题,这既是它的难点,也是它的优势。我的一位长辈朋友看完电影后,感慨地说:“在这个到处都是限制的行业里,有人能做到这么好,我们真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今,《哪吒 2》的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有望冲进中国影史票房前三。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它证明了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是能够得到观众认可的,也希望更多的创作者能从这部电影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样一部充满讽刺与批判的电影,为什么能在市场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是观众对现实的不满需要一个宣泄口,还是电影本身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大家?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