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蛟龙行动》作为 8.2 分的《红海行动》的续作,顶着 “国产战争片天花板” 的称号,两者线性对比之下,《蛟龙行动》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它几乎放弃了《红海行动》的全部优点,在创作路径上出现了致命偏移。
《蛟龙行动》上映后,豆瓣评分为 6.4 分,处境尴尬,不好不坏。既没差到让人大怒,也没好到让人觉得值。
有很多实拍场景,还有真潜艇,动作戏演员在炸点边拼命演,他们的努力很明显。
这让观众感觉复杂。一方面觉得投资大、演员辛苦,碰上烂剧本太可惜;另一方面认为电影看结果,观众没义务为制作过程的艰难买单。
6.4分的评分其实比6.1分的《封神2》和5.5分的《射雕》还稍微高一些,实际观感也比那两部烂片好,但是《蛟龙行动》怎么就沦落到票房垫底了呢?
《蛟龙行动》作为 8.2 分的《红海行动》的续作,顶着 “国产战争片天花板” 的称号,两者线性对比之下,《蛟龙行动》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它几乎放弃了《红海行动》的全部优点,在创作路径上出现了致命偏移。
悬浮的锚点与混乱的叙事:《红海行动》能打动观众,在于它在宏大叙事的主旋律中找到了一个巧妙的着力点 —— 救人质,使得主旋律的口号感没有那么强烈。而《蛟龙行动》的设定是在未来的某一天,海军截获重要情报,一艘潜艇密谋在海底引爆核弹威胁亚太安全。但影片既未交代是多远的未来,也未给敌人一个明确的身份,只有一个潦草又宏大的动机。
这使得所有人努力的方向就像《碟中谍》里的目标——拆除反派在海底埋的超级核弹,宏大又宏大。在这么悬浮的设定下,剧情的重大转折没有有效的叙事,经常靠唱歌、念宣传语等口号来推动。
例如,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也就是发现超级核弹并阻止危机的契机,竟然只是因为听到不远处潜艇内有枪声,艇长就人道主义地下令救援,在不清楚状况的前提下,导致自己的潜艇受损,系统瘫痪,艇员牺牲,蛟龙小队也差点全军覆没。在生死存亡的时候,艇长扭转局势的办法居然是吹口琴,受伤的战士们听了音乐就振作了,系统也神奇地恢复了。最后从救出来的唯一 NPC 口中得知了海底核弹的绝密计划,整个主线推进完全没有逻辑。
失败的人物塑造:《红海行动》坚持群像戏方向,通过物理分工(每个角色的能力)和心理联动(每个角色的性格和羁绊),让观众在角色牺牲时因熟悉而落泪。而《蛟龙行动》在这方面极为拧巴,一会儿想拍群戏,一会儿又拉回到于适和黄轩的往事,两边都没做好。
电影虽用大量镜头展现团队协作,但分工和人物刻画几乎没有,前半部分观众甚至分不清谁是谁。技术分工里只让人记住了声纳兵王俊凯,因为导演给了他大量镜头展现技能,却没有对其背景故事和性格进行描写,所以当他辨别出敌艇声音时,观众感受不到深刻冲击。
于适和黄轩的角色在闪回中不断被强化,可这些插叙对当下战局毫无帮助,反而破坏了节奏。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对佟莉这一角色的处理,前作中如此出彩的角色,在《蛟龙行动》中戏份大幅削减,几乎成了背景板,临死才有独属于她的戏份,由于没有情感积累,她的牺牲也无法给观众带来冲击感。此外,影片似乎舍不得让角色牺牲,使得整个艰巨惨烈的行动看起来难度不大,角色总能在绝境中毫发无伤地突围。
场景与写实性的背离:《红海行动》的优点之一是场景简单,追求写实感,与军事片相结合产生了 1+1 大于 2 的效果。而《蛟龙行动》摒弃了写实性,转而追求未来感,影片最后那个绿油油的激光室,呈现出一种军人误闯漫威片场的不和谐感,显得特别滑稽。
而片子的反派则被设置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一场国际冲突以简单的方式被预言,将亚太与西方对立起来,粗暴地进行虚空索敌,西方某国内部突发极端叛变,却没有任何背景交代和动机探讨,这种 “黑白分明” 的敌我对立,让观众觉得对方的行为出于纯粹恶意,而非政治、经济或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总的来说,《蛟龙行动》的票房不佳,更像是观众对于某种创作路径的疲惫预警。当主旋律电影放任叙事逻辑在 “爱国即正义” 的万能公式里裸奔时,即便有再震撼的爆炸特效,观众也难以在其中听到真正的时代波涛声。主旋律电影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在叙事逻辑、人物塑造、场景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尊重观众的智商和情感需求,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来源:市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