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话声调偏高,腔调呆板,用词一本正经,又尬又无趣,幽默性极差,根本不像自然语言,更像一门人工语言。
近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全军覆没,纯粹是被普通话坑了。
普通话声调偏高,腔调呆板,用词一本正经,又尬又无趣,幽默性极差,根本不像自然语言,更像一门人工语言。
各地方言经过无数老百姓几千年的口语实践,非常重视语言的幽默性,就是近古汉语口语也非常强调幽默性。大家读读《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里面的白话文对话风趣诙谐,可以当笑话集看,就是林黛玉都是满嘴俏皮话。
老一辈的艺术家在相声小品里大量使用方言,创造了无数的经典节目。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主角与配角》,里面的京腔大放异彩,一句“主角儿”“配角儿”才够味儿。
陈佩斯、朱时茂的《羊肉串》,里面诙谐幽默的新疆口音才是小品成功的关键。
赵丽蓉的《如此包装》《打工奇遇》,里面的唐山口音才是灵魂,巩汉林的一口京味儿也是锦上添花。
赵本山的《卖拐》《卖车》《心病》《不差钱》《昨天今天明天》等经典作品,里面的东北方言是绝对的灵魂。如果没有东北方言,改用普通话,那这些作品将变成灾难。
那普通话在小品的哪些地方有用呢?
普通话应仅用于极其正式、严肃的场面,以形成一种强烈对比的幽默场面。比如《不差钱》里的毕老师才需要一本正经地说普通话。
所以方言绝不能丢!
来源:生活乐章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