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刚刚过去的除夕之夜,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让人大开眼界、火爆全场的节目,当属由张艺谋导演、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张鹏、李梦雨编创的舞蹈《秧BOT》,也让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团队再次成为焦点,成功火出圈。
图为在排练时,编导张鹏(左一)和李梦雨(右二)随时根据机器人的表现重新编排舞蹈动作。
图为央视春晚当天,新疆艺术学院编导张鹏、李梦雨和舞蹈演员候场时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赵剑尘)在刚刚过去的除夕之夜,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让人大开眼界、火爆全场的节目,当属由张艺谋导演、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张鹏、李梦雨编创的舞蹈《秧BOT》,也让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团队再次成为焦点,成功火出圈。
和机器人排练
16名舞者紧张又害怕
央视春晚舞台上,欢快的东北秧歌旋律响起,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16名舞者身着红绿大花袄,身姿灵动,翩翩起舞。而令人惊叹的是,她们的舞伴是来自杭州宇树科技的机器人,这些穿着大红袄的“钢铁直男”,踏着节奏,转着手绢,整齐划一地做出各种舞蹈动作,与舞者默契配合。
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在这一刻激情碰撞,舞者的柔美与机器人的科技感相互映衬,独特的视觉效果将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也让这个节目成为春晚的一大亮点,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广泛讨论和赞誉。
2024年10月,张鹏、李梦雨接到春晚导演组的邀约,将带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团队至春晚舞台进行表演,在几个舞蹈节目选项里,选择以秧歌和机器人同台表演来呈现——这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耍社火里常见的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在精彩呈现的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舞蹈演员之一、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青年教师王舒然谈起此次前往北京参演的经历,至今仍然难忘。得知要参与这次央视春晚时,王舒然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在春晚这个全国瞩目的舞台上展示新疆艺术学院的风采,紧张的是要与机器人共同完成一场演出,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在去北京之前,包括王舒然在内的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16名成员,在校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紧张训练——内容正是张鹏和李梦雨为春晚打造创编的秧歌舞蹈。2024年12月7日,团队成员一起抵京,开启和机器人合排之旅。
“说实话,第一次和机器人排练,紧张又害怕。”王舒然说。紧张的是第一次和机器人跳舞,害怕的是与机器人发生碰撞。因为机器人是根据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生成的程序进行跳舞,节奏精准,每一个动作都像是被固定在框架里。所以,如何让机器人跳出舞蹈演员才有的秧歌步伐,需要跳几步,根据不同的动作,现场工程师就要对机器人的程序进行改进和优化。
所以,刚开始的困难,是在不断地试排和等待中度过的。为了让机器人的动作更流畅自然,张鹏和李梦雨根据排练现场对舞蹈动作进行再创编,工程师根据他们的建议和现场排练情况,改写代码生成程序进行再优化,调整机器人动作的速度、力度。“凌晨四五点还在等待合排,是常有的事。”王舒然说。这是特别考验人的过程。
练习转手绢
苦练三个月完美呈现舞蹈
让王舒然记忆深刻的是大家练习转手绢的情形,别看在舞台上手绢转得流畅,刚开始练习时,稍不注意手绢就掉了下去。这就需要每一次练习,每个人都要高度集中精力,一天天一遍遍不断地练习,直到转手绢达到手随心动的地步,后来连机器人的手绢也转得无比丝滑。
最让王舒然和伙伴们紧张的莫过于每一次内部联排审查。春晚节目一共有五次审查,每一次审查不通过,都意味着节目可能被淘汰,这两个多月的努力会付之东流。正是张鹏和李梦雨持续不断地用心创作,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和反复试验,节目最终通过了层层审查。
现在回想,王舒然觉得在春晚排练的两个月时光过得飞快。因为在排练厅一待就可能是一天一夜,只为在春晚舞台上呈现最好的状态。
在不断磨合过程中,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机器人从手臂的摆动幅度,到腿部的抬起高度,再到转身的角度,抛手绢、转手绢终于跟舞蹈演员在同一个节奏,同时可以优雅地等距表演,既彰显舞蹈的科技感,又呈现出舞蹈演员的生动活泼,人机协同呈现秧歌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除夕之夜,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团队最早进场,16名女孩子和机器人一起在春晚舞台上完美呈现了《秧BOT》。当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王舒然和15名小伙伴都很激动。“真正站在舞台上,觉得这三个月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都展现了最好的状态。”
最燃秧歌舞+最炫机器人,这次新疆艺术学院与机器人共舞的春晚节目,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创新,更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生动实践。它让全国观众看到了中国在现代科技方面的创新力量,也感受到了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团队的实力和创新精神,也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是新疆艺术学院继2024年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后,第二次在央视春晚亮相。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