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乎每一部都是精品。而这次,HBO推出的医疗剧《匹兹堡医护前线》(The Pitt)。刚放出两集,就被网友大赞“年度最佳医疗剧”的潜质。目前豆瓣300人评分8.5,看来还是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再有《白莲花度假村》让“度假”变成了一场社会解剖秀。
几乎每一部都是精品。
而这次,HBO推出的医疗剧《匹兹堡医护前线》(The Pitt)。
刚放出两集,就被网友大赞“年度最佳医疗剧”的潜质。
目前豆瓣300人评分8.5,看来还是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这部剧几乎抛弃了所有医疗剧的“惯用套路”,用一种冷静、真实、甚至有点“窒息”的方式,记录急诊室里的15个小时。
是的,一集=急诊室的1小时。
狗血煽情都被抹去,留下急诊室的高压环境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
这部剧到底有多特别?一起来看
先问一个问题:
你对急诊室的印象是什么?
或许是医生在手术台上争分夺秒的抢救;
或许是护士们在走廊上忙前忙后的身影;
又或许,是病人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对医护人员发泄不满的场景。
但无论如何,记住一个关键词:混乱。
开场,镜头便切入急诊室的核心地带。
年轻的医生Dr.Roddy在睡梦中被叫醒,边跑边穿衣服冲向手术室。
外面,救护车刚刚停稳,一个年轻的男孩被紧急送进来——枪伤,失血过多。
急促的催促声、护士们的呼喊声、家属的哭喊声混成一片。
Dr.Roddy和他的团队迅速接手,抢救、开胸、缝合……
一切都在这个急诊室里交织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而医护人员就像是压在漩涡中心的那根柱子,随时可能被冲垮。
急诊室,不是一个保证奇迹发生的地方。
更多时候,它只是一个试图延缓悲剧的缓冲地带。
这部伪纪录片,它像一台摄影机,冷静地记录着急诊室的每一分每一秒。
而这种“实时叙事”的手法,也让观众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急诊室的真实,那是一次次与死神的较量。
如果你看过不少医疗剧,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剧的主角,要么是天才医生,要么是叛逆实习生。
小编确定,《匹兹堡医护前线》却是少见的“群像剧”。
剧中没有一个“绝对主角”,而是用多个视角,呈现急诊室中每一个岗位的真实状态。
急诊室的核心人物,Dr.Roddy医生曾经是一名战地医生。
就是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PTSD)。
剧中有一个细节,他在抢救病人之后,走进洗手间,对着镜子看了足足一分钟,最后用冷水泼到脸上,才勉强让自己冷静下来。
他的角色,是急诊室的“定海神针”,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破碎”的人。
有时候,她紧张到手发抖,拿不稳器械。
他会不会就是那批疫情上网课的学生?
不说他了,聊下剧中印象深刻的角色。
这当然少不了护士长Dana Evans。
有一个病人家属因为不满抢救结果,开始大吵大闹,甚至推搡医生。是Dana Evans负责安抚家属情绪。
她的存在,不仅是医生的后盾,更是病人和家属之间的“缓冲垫”。
相比于那些为了收视率而“狗血化”的医疗剧,《匹兹堡医护前线》显得格外克制。
没有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禁忌恋情,也没有实习医生和主治医生的情感纠葛,甚至连家庭生活都被一笔带过。
它的重点,始终放在急诊室。
比如,剧中提到的护士短缺问题。
在美国,护士短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统计,护士的流失率每年都在上升,很多医院都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困境。
剧中,护士们忙得脚不沾地,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经验丰富的护士长,甚至在某些领域的专业能力,已经超过了年轻医生。
再比如,种族偏见问题。
有一位黑人女性因为剧痛尖叫,被工作人员误认为是“瘾君子”,差点延误了治疗。
这些情节并不是为刻意制造矛盾,而是来源于急诊室的真实生活。
急诊室从来不是一个“治病救人”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缩影。
这部《匹兹堡医护前线》用一种克制而真实的方式,让我们看到急诊室的残酷与温情。
枪伤、种族偏见、护士短缺……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医疗行业的一个切片,也是社会问题的缩影。
我想,HBO这次,又赢了。
图|美剧《匹兹堡医护前线》,部分网络
来源:cc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