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冲击道教底线?声讨恶搞宗教文化,更是被众多观众举报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3 00:59 2

摘要: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信仰体系包含众多元素,其中道教三清是其核心尊神。元始天尊作为三清之首,被视为先天之气、万物本源,是上清派信奉的最高神;通天教主也是道教神话中的重要人物。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近日,乌尔善执导的电影《封神2》在春节档上映,这部电影因对道教文化的恶意丑化而陷入了巨大的争议之中,引发了各界的强烈不满。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信仰体系包含众多元素,其中道教三清是其核心尊神。元始天尊作为三清之首,被视为先天之气、万物本源,是上清派信奉的最高神;通天教主也是道教神话中的重要人物。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等诸多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道教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众多的道观、道经以及道教仪式等都是其丰富内涵的体现。

在《封神2》里,出现了许多对道教神话人物颠覆性的改编。例如元始天尊被设定为可被凡人吸干法力的角色。元始天尊在道教教义中是极其崇高的存在,这样的改编相当于将道教信仰体系的根基进行了扭曲,严重违背了道教的基本理念。

通天教主的形象也被大幅魔改,其出场形象如同伏地魔一般,与传统神话中气宇轩昂的形象大相径庭。传统的通天教主在《封神演义》原著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物魅力,他秉持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有教无类的理念。这种魔改不仅让道教信徒难以接受,也让对道教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观众感到愤怒。

从导演创作意图来看,或许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和视觉冲击,试图打破传统的神话形象,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但在涉及宗教文化时,这样的创新显然没有把握好尺度。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可能片方认为新奇的改编会增加话题度和票房吸引力,但却忽视了对宗教文化应有的尊重。

电影上映后,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不少道士和道教信徒纷纷发声抵制。例如,一位资深道士表示:“这部电影对道教文化的丑化是不可接受的,我们希望电影制作方能够尊重宗教文化,不要为了商业利益而肆意歪曲。”在网络平台上,众多道教文化爱好者也加入到批评的阵营,他们认为这是对本土宗教文化的抹黑和不尊重。甚至有网友将此事与西方对待宗教文化的谨慎态度进行对比,指出在中国,道教文化也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护,还有网友建议道教协会发声抵制该电影。

除了对道教文化的冒犯,《封神2》在特效和剧情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在特效方面,虽然邀请了曾打造出《黑神话:悟空》的墨境天合制作团队,全片特效镜头超过2000个,远超前作的1700个,并且采用了如为实现殷郊三头六臂的法相而运用的“体积捕捉”电脑技术(由150台摄影机全方面无死角地捕捉演员的面部表演,这种技术全世界只有一台机器)。但呈现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最典型的就是殷郊变身“三头六臂蓝巨人”的场景,被网友戏称为“蓝精灵看了沉默,阿凡达看了流泪”,特效塑料感十足,面容模糊,3D观影时更难看清表情。

在剧情上,也被指过于俗套,缺乏创新。例如,前质子团一哥姬发在第二部荣升主角后,本应放大其反叛精神,带着西岐百姓大战朝歌,但实际呈现出的角色论战斗力打不过邓婵玉和闻仲,论战术遇事不决姜子牙,论领袖力又总想着投降。而本可成为“杀伐决断的女将军”的邓婵玉,却在剧情后半段沦为“恋爱脑”,后半段给她安排的场景不是战场厮杀,而是在战场上泡澡、湿身跌入姬发怀中、被催婚,临死的心愿是让姬发唱“有女怀春”的歌谣。

《封神2》上映仅四天,就全方面遭遇滑铁卢式翻车。据相关数据显示,其预售时的热度虽然较高,但上映后的票房增长缓慢,远低于预期。在观众评价方面,淘票票、猫眼等平台上的评分较低,差评主要集中在对道教文化的恶意丑化、特效不佳以及剧情俗套等方面。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封神宇宙”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少观众表示对《封神》系列的期待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开始质疑整个项目的未来。

此次《封神2》事件给电影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进行文化创作时,必须尊重本土宗教文化,避免因不当改编引发众怒,从而影响作品的口碑和市场表现。

来源:咔咔的紅寶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