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刑警》的热度渐渐散了,广大剧迷大多经历了期待-追剧-盼更-讨论-吐槽的过程。这部号称“中国最好的纪实性侦破电视连续剧”真的就名副其实吗?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讨论演员,因为于和伟、富大龙乃至一干配角的实力放那摆着,演技没得说,我们要讨论的就是
三大主角风采
《我是刑警》的热度渐渐散了,广大剧迷大多经历了期待-追剧-盼更-讨论-吐槽的过程。这部号称“中国最好的纪实性侦破电视连续剧”真的就名副其实吗?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讨论演员,因为于和伟、富大龙乃至一干配角的实力放那摆着,演技没得说,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部剧在立意和制作中让人感到失望的地方。
科技手段的大量使用大幅提高了破案率
《我是刑警》的开局是王炸级别的,1995年“西山矿大案”的深度还原让我们仿佛自身回到了那个年代:对下岗年代老工业基地人们萎靡的精神状态和窘困的生活的深度还原,引起了很多年龄稍大的剧迷的共鸣;对公安战线内一部分人在其位不谋其政、混吃等死的工作作风的无情揭露也让我们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哥;初出茅庐的秦川胆大心细,从极其微弱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颓废年代中的一束光:美好、炙热、上进、求实。
可以说,《我是刑警》的开头几乎是和《白日焰火》、《平原上的摩西》、《漫长的季节》、《无证之罪》等这些经典的反映东北社会现实的年代犯罪影视剧平起平坐的。可是,接下来这部剧就仿佛一夜间跌下了神坛,繁冗、拖沓、磨叽,仿佛能找到很多很多的形容词来概括接下去的剧情和人物设置。
落入俗套了
先说说“武老师”这个人物。我们在剧中没有看到武老师这位“中国刑侦八虎”之一的大咖任何和案件有关的办案能力,“他”只是不厌其烦地跟着秦川飞来飞去,享受着后辈对他的“顶礼膜拜”,以及“廉洁至极”地给秦川买水果的钱。所以,“武老师”这个人物设置是非常多余的,我们不否认丁勇岱对于人物的演绎能力,但是编剧对于人物性格的苍白定位和剧情的枯燥,只能让我们觉得“武老师”可有可无!
如果说“武老师”苍白,那么对于秦川的干女儿叶海平的人物设置就是突兀的、极具争议的。我们不清楚剧中花费大量篇幅描述这位烈士女儿和她的母亲不停的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对于剧情的推动有什么意义,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同样刚从学校毕业的她,凭什么受到秦川那么多的偏爱和资源上的照顾,现实也许是那样,但是在这样一部主旋律的电视剧中,叶海平的出现除了让人们对“以权谋私”有了深刻理解,还有什么呢?也就是那句俗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秦川就会喊口号?
再说说秦川的人物形象。除了第一阶段的“西山矿大案”中的秦川的能力可圈可点之外,后面秦川的业务能力真的让人无法认同,我们先看看他的几句口号式台词“命案必破”、“坚持下去”、“再努努力”。。。我没看过原著小说,我不知道编剧的水平就仅仅将这位游走于犯罪分子心理崩溃边缘的优秀人民警察的业务能力限定在这个水平???我们如果将剧中秦川所有侦破的大案要案进行一下梳理,我们可以说“秦川运气太好了”,因为几乎都是探案凭感觉、破案全靠蒙!难道不是吗?“张克寒”如果最后一票不干了呢?“清江两案”的爷俩如果不把遥控器扔在草丛里呢?“白银案”的犯罪分子如果能逃掉DNA比对呢?那我们的秦川靠什么破案?靠口号?所以,对于秦川这位人民英雄的刻画,这部剧做的很不好,当然了,于和伟的表演是非常棒的。
可惜了演员
最后我们再说说《少年壮志不言愁》这首歌在这部剧里的演绎。我们在剧中不下十次听到这首传世名作,但是我们也不禁要问:难道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应该是人民警察应该做的吗?难道做了,就一定要用《少年壮志不言愁》来煽情?我想广大的公安干警也不会认同。
以上就是我对《我是刑警》这部电视剧的一点看法。
来源:小蚂蚁的影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