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年初一,赶上第一场去看了这部电影,影片还没演完,人还在电影院坐着,已经忍不住发朋友圈提醒大家避雷了。个人对电影的包容度,其实挺高的,阅片量,至少每年各档期的电影看和接受度都比较高,但是能够引起生理和心理双重不适的电影,唯徐克导演这部射雕也!
这是一篇看过电影后的激情开麦:感谢《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让“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如芒在背”这几个词具象化了。
大年初一,赶上第一场去看了这部电影,影片还没演完,人还在电影院坐着,已经忍不住发朋友圈提醒大家避雷了。个人对电影的包容度,其实挺高的,阅片量,至少每年各档期的电影看和接受度都比较高,但是能够引起生理和心理双重不适的电影,唯徐克导演这部射雕也!
站在观众角度,大部分网友评价一部片子烂的主题词,无非是“尬”、“剧情弱”、“硬煽情”、“不好笑”,唯独这部电影,让我的感觉是“辣眼睛”。
好了,发泄完了,接下来是正经吐槽了:
台词。不想评价演员台词功底、编剧台词水平,单说里面的台词呈现形式,大量的念白——演员大量的心里独白,大量的不在剧情里的读白,请问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印象特别深的,是黄蓉走后,华筝的内心独白,大概的意思是“不能靠别人保护”,所以,请问她俩是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吗?本来剧本改编,已经把故事节奏拉快了,偏偏安排了这些读课文般慢条斯理的读白,真的很出戏,而且占比过高!
故事。电影改编自金庸先生的名著《射雕英雄传》,改编的面目全非。其实之前看过名著的大胆改编,就比如《大话西游》系列,去年岳飞故事演绎的《满江红》,再如今年比较近的,各种改编的“白蛇”故事。这部电影从标题看也给了很大的“侠之大者”,后面大家都可以接下“为国为民”。然而真的看完了电影后,对主题的感知真的并不深刻,过于儿戏的表达,故事里看不出郭靖的成长,也看不出黄蓉的改变……
尴尬的情节。里面有很多非常尴尬的情节,比如,蒙古大汗让郭靖展示中原武功,真“家庭聚会大人让孩子给大家唱首歌”那种表演。再比如,郭靖跟守城的说“我有办法帮你抗敌”,守城官说“你走”。黄蓉就想办法跟守城官说“我没见过蒙古人”,守城官说“行”。这段纯纯的是在“抖机灵”。看过《射雕英雄传》原著的人都知道,黄蓉的人物特色是激灵、聪明,但聪明不是硬抖,这里明显是“没机灵”,偏要“抖机灵”。最后,一堆蒙古军和宋军,在看郭靖和欧阳锋决斗……
造型。最后吐槽一下造型吧,欧阳锋,就想问一下,是从哪吒那里抄的灵感吗?踩了一圈“风火轮”就出现了,造型,真的挺辣的。
真的,对不起票啊。
今年春节档,《哪吒》战胜了“封神”而真“封神”,只能说,魔族战胜了神族和人族,为什么呢?春节档,众神缺位,不干人事儿。
来源:光影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