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一个“非遗春节”之际,《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第二部》)的上映可谓正得其时。作为三部曲承前启后的中篇,《封神第二部》以“西岐保卫战”为核心,既延续了第一部的铺垫,又为第三部做足情绪与格局上的升华。
在第一个“非遗春节”之际,《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第二部》)的上映可谓正得其时。作为三部曲承前启后的中篇,《封神第二部》以“西岐保卫战”为核心,既延续了第一部的铺垫,又为第三部做足情绪与格局上的升华。
上映后,影片的票房和口碑虽然未能达到当初的预期,但客观的说,在美术、音乐和影片的整体质感上,依然有相当多可圈可点之处。如果过分放大它的争议点,反倒会让其他地方的心血也都埋没了。
如果说《封神第一部》的主题是少年英雄的觉醒和回归,《封神第二部》的主题则是守卫家园。正如片尾曲《乐土》所吟唱的“适此乐土,我居我处”,在春节返乡期间,尤其能唤起中国人对故土情结的共鸣。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有别于传统奇幻电影里奇观和动作场景的堆砌,《封神第一部》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其中的文戏部分。从冀州城外的苏全孝自刎,到龙德殿的父子对峙,这些饱含戏剧张力的片段在电影上映后被观众们反复咀嚼,至今仍然是津津乐道的经典段落。
而《封神第二部》在加入新角色的同时,也赋予登场过的角色更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命运,让人物在宏大的神话画卷中显得生动鲜活。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在前作彩蛋中惊鸿一瞥的邓婵玉在《封神第二部》中正式登场。这个角色不仅脱胎于《封神演义》的奇幻想象,更融合了商朝女战神妇好的历史神韵。
为了诠释好这位英姿飒爽的殷商大军先锋官,演员那尔那茜在“封神训练营”中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表演、格斗、马术、潜水等全方位训练,训练强度和要求也和“质子”们一模一样。
而在邓婵玉的人物塑造上,本片延续了《封神第一部》中的“反父权”主题。从一开始只想继承先父遗志、战死沙场,到逐渐被西岐阵营感化,完成由“为死人而战”到“为活人而战”的人物发展弧光。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另一方面,姬发作为西岐的希望,《封神第二部》着重刻画他的痛苦与挣扎,使这位未来的天下共主更加真实可感。
作为西岐的少主,西岐是他的故乡。一开始,姬发选择带兵阻击商军,让百姓逃到安全的地方。当他后来知道百姓并不畏惧强敌,家对他们意味着一切,他这才渐渐意识到“家”的意义并不只是责任,更有情感的羁绊。
而在面对最终的敌人闻仲时,姬发的选择体现出他与商王殷寿的本质不同。一边是无情地炼化蛊兵,另一边则直到最后关头还在考虑减少伤亡。善良的本性决定了民心的归属,也为第三部姬发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埋下伏笔。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在影片中,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层次,构成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既悲壮又感人的封神世界。
《封神第一部》的剧本写了19稿,而《封神第二部》的剧本写了23稿。它的难度在于既要有主题的内涵延续、人物的深度变化,还要处理战争戏的写作。
作为神话史诗战争,既有人类的力量,同时还有神仙、法宝、妖术、阵法等。但在导演乌尔善看来,《封神三部曲》中人类始终是不能缺席的,人类的危机要由人类自己去解决。因此,三部曲的另一关键概念就是突出“凡人的伟大”:没有法术的角色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正是他们的选择决定了最后的胜利。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封神三部曲》的诞生是无数艺术家多年匠心打磨的成果。上千人的剧组以极致的敬业精神,推动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成熟。
为了拍摄《封神第二部》的重头戏“西岐保卫战”,剧组用真实材料1:1还原了一个200亩面积的西岐城,西岐街道里面有超50栋单体建筑,包括西岐城城门、城墙、街道、民居和西伯侯府等。
西伯侯府造型简洁,没有任何雕花的原木,看起来没有朝歌发达,建筑方面也更质朴。它的城墙是夯土的,房屋是木结构搭建的,色彩都是土黄色、棕色,也就是土地和庄稼的颜色,这与崇尚白色的殷商相对,指向了一种平和的农业社会。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在美术风格上,《封神第二部》还参考了大量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比如魔家四将的造型原型出自唐代吴道子的白描手卷《八十七神仙卷》;殷郊的造型来自永乐宫的壁画,法相的视觉效果参考了琉璃药师佛等等。
另外,龙德殿的木雕都来自浙江东阳、安徽歙县的木雕艺术;登基大典上用于表演的玄鸟,来自山东潍坊的中国传统风筝;登基大典上姜王后、殷寿的服装,上面很多刺绣的设计和编织都源自非遗。《封神第二部》中,很多建筑样式来自上古时期的“穿斗式”建筑,乌尔善和他的主创团队做了尽量严谨的考据和还原。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电影里的音乐也尽量还原想象中的上古音乐形态,让它具象化。《诗经》原本就是先民的歌词,由风、雅、颂构成。《封神第一部》里出现了“颂”的吟唱方式,而在《封神第二部》中,大量故事发生在西岐,有很多百姓的生活形态,于是使用了“风”的方式。
剧组请历史顾问王艺老师模仿《诗经》的风格,参与创作三首插曲的歌词。《女怀》中唱到:“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其中“有女怀春”一句正是出自《诗经》,这种在大自然里充满野性的演唱,恰如其分地出现在邓婵玉渡河这场戏里。
除了非遗色彩浓郁的实景美术,神魔大战的视效呈现也是影片的核心。《封神第二部》的后期做了一年半,用于在电影银幕上完成墨麒麟、雷震子、殷郊法相和花狐貂等等高难度的数字生物和数字角色。
雷震子的心理过程更接近于人类,有很多跟演员的互动和交流。《封神第二部》里,雷震子的数字模型、骨骼肌肉、动态贴图全部重新制作,相较于前作在视觉效果上有着显著提升。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场景概念图
另一处尤为令人关注的是三头六臂的殷郊法相。作为中国民间的太岁神,殷郊的三头六臂、面如蓝靛,发似朱砂,是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
承接前作的剧情,殷郊被父亲所杀,积攒的怨气让他在复活后获得惊人的力量。他的内心非常矛盾。父亲是他的仇人,也是家人。电影中,殷郊的法相被设定成悲伤、愤怒和威严三种情绪的结合,他的三头六臂不只是一种造型,也是角色的三重人格,让观众基于三种情感交织来理解人物的视觉形态。
为了实现殷郊三头六臂的法相,剧组运用了一种名为“体积捕捉”的新技术,由150台摄影机全方面无死角地捕捉演员的面部表演,并将之扫描记录下来,用作贴图,再赋予到角色身上。电影工业的发展,让传统神话中的人物得以从想象中走进现实。
陈牧驰参与体积捕捉的工作照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正月新年多了一份传承文化的意味。
往年春节档的电影往往以喜剧、动画、合家欢题材为主,而《封神第二部》不仅填补了档期内神话史诗类型电影的空白,也将大银幕上的传统文化浓度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除了用神话故事讲述人性、命运与信仰,也借助电影的力量,去再现那些值得被铭记的精神遗产。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