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年三十晚上,当各大卫视的晚会明星名单陆续公布时,有人发现那个曾经带着梨涡笑容、总能用自黑化解尴尬的贾玲,今年彻底消失了。
大年三十晚上,当各大卫视的晚会明星名单陆续公布时,有人发现那个曾经带着梨涡笑容、总能用自黑化解尴尬的贾玲,今年彻底消失了。
从央视到五大卫视,从语言类节目常客到连串场主持都没捞到,这个曾经在春晚舞台上演活“女汉子”的喜剧女王,已经彻底被晚会江湖除名。
有人说,这是从她甩掉100斤体重开始的。
三年前《你好,李焕英》破54亿票房时,观众还在惊叹:“原来胖女孩能当导演,还能讲好故事。”
那时的贾玲是“普通人逆袭”的象征——圆润的身材配上机灵的反应,连自嘲“胖到卡门”都带着让人心疼的可爱。
可当2023年她以清瘦模样复出时,舆论场突然安静了。
不是大众接受不了女明星变美,而是贾玲的“变形记”意外戳破了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观众习惯了她在《王牌对王牌》里被泼水仍大笑,在《百变大咖秀》里反串光头强,那些需要放下身段的搞笑场面,总得有个“不怕丑”的人来扛。
就像当年宋丹丹感慨:“女喜剧人必须长得安全。”当贾玲下颌线变得锋利,连穿oversize卫衣都显瘦时,人们突然发现:她好像不再适合扮演那个“被命运蹂躏却笑嘻嘻”的邻家姑娘了。
社交媒体上#贾玲瘦了#的词条阅读量破20亿,评论区却暗流涌动。
有人痛心疾首“还我贾玲”,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迎合白幼瘦审美”,更有人阴谋论“肯定是为了嫁豪门”。
这些声浪背后,藏着微妙的心理投射——那个曾经让我们相信“不完美也可以活得漂亮”的贾玲,突然亲手撕掉了自己的标签。
市场反应更现实。
院线经理私下吐槽:“现在她站在海报上,观众第一反应是‘励志偶像’,而不是‘快乐源泉’。”
晚会导演组的考量更直接:“我们需要的是能三句话炸场子的喜剧人,不是穿高定走红毯的女明星。”
对一个女生来说,喜剧圈是尤为残酷的生存环境,“胖女孩”本是她天然的喜剧屏障,但贾玲的转身无疑踩中了娱乐圈最残酷的生存法则。
当杨幂被吐槽发际线时,她可以大方接梗“反正我有双下巴”;当流量小花们卷红毯造型时,她能靠一件羽绒服承包热搜。
可当这块屏障消失后,观众忽然不知道该把她放在哪个坐标系里。
论颜值,她拼不过95后小花;论咖位,她够不上国际影星;就连曾经最擅长的喜剧赛道,有沈腾马丽扛大旗,李雪琴、金靖等新锐虎视眈眈。
就像一位网友的扎心评论:“以前她是特别的,现在她只是另一个女明星。”
资本市场的嗅觉永远敏锐。某品牌公关透露:“过去找贾玲代言看中的是她的观众缘和性价比,现在她团队报价涨了三倍,但带货数据反而下滑。”
这或许揭示了某种集体潜意识:观众能接受女明星从胖变瘦,却无法忍受“励志叙事”覆盖“快乐基因”。
当贾玲在纪录片里展示减重食谱、健身打卡时,人们忽然意识到,那个陪我们嘻嘻哈哈的“自己人”,早已默默跨过了阶层的玻璃墙。
那个胖胖的贾玲,真的回不来了。
2025年开年,由贾玲执导的蒙牛贺岁微电影《你的强回来了》,已经获得3.6亿多播放量。
8分钟的短片,笑中带泪,爆梗不断,贾玲饰演的女儿,代表了全中国千千万万个身处异乡的青年人。
老父亲的这句“你们这代人太累”让无数网友泪目,无论混得好赖,回到家就变成了父母眼里的“强”,引发了万千打工人共鸣。
不愧是中国票房第一女导演出品。
贾玲自跨界当导演以来,一出手,必是精品。从《你好,李焕英》到《热辣滚烫》,总计票房88亿元,如今第三部大电影《转念花开》让粉丝们热切期待,只要正常发挥,“百亿导演”票房不是梦。
贾玲的华丽转身,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她正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更大的目标。
当贾玲做客《陈鲁豫的电影沙发》,被问到是否重回综艺,她坦言没想过,自己有个终极梦想待完成——做一部情景喜剧。
自从看了《武林外传》之后,做一部类似的甚至超越的情景喜剧已经成为她下一个计划。
贾玲深知自己的喜剧天赋并不限于一个小品演员,她一直在探索,在突破,她想让自己和一直跟随的伙伴们有更加广阔的舞台,她要挖掘自己能力的边界。
如今的贾玲,已不再拘泥给观众欢笑,她能让你哭,让你感动,让你惊喜,让你不断地期待她的下一场蜕变。
现在的春晚和综艺,早已不再是她发光之地。
贾玲不是被舞台抛弃,而是自己跳出了“女喜剧人必须胖丑”的陷阱。
就像当年赵薇不演小燕子改当导演,聪明人永远在流量耗尽前找到新战场。
现在的她可能坐在监视器后掌控全局,正看着春晚收视率偷笑呢。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