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申公豹洗白背后,暗藏着3个残酷的社会真相,太扎心了!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3 11:29 2

摘要:看完《哪吒之魔童闹海》,不少网友对申公豹的印象都有了很大改观。

大家好呀,我是有点儿二的二姐。

看完《哪吒之魔童闹海》,不少网友对申公豹的印象都有了很大改观。

原本在神话故事里,他是一个大反派,但改编之后,他成了让人心疼的苦主,甚至还有人说他是全片最惨的角色。

也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为坏人开脱,洗白反派呢?

其实,我个人觉得,申公豹洗白的背后,暗藏着3个残酷的社会真相,每一个都扎心到让人沉默。

在第一部里,申公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这句话,正中了看到第二部陈塘关被屠时,第一反应就是申公豹的我的眉心。

申公豹一出场,就被贴上了“反派”的标签。

他是豹子精出身,修炼千年却始终得不到元始天尊的重用。

为什么?因为他是妖。

在神仙的世界里,妖就是低等的、会心怀不轨、会作恶多端的存在。

哪怕他再努力,也改变不了这个固有的成见。

而这种成见,并不仅仅存在于神仙的世界,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在职场上,有人因为学历不高就被认为“能力不足”,哪怕他工作表现再出色,也难逃被忽视的命运。

我的一个朋友,大专毕业,工作能力特别强。

但因为学历低,公司里的每次升职加薪都没他的份。

后来他跳槽去了一家更看重能力的公司,短短两年就做到了部门主管。

你看,成见就像是一堵墙,挡住了他的上升空间,让人看不到他的真正实力。

申公豹的“黑化”并不是因为他天生邪恶,而是因为他被成见逼到了绝路。

如果我们能放下成见,或许会发现,很多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申公豹的洗白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不要人云亦云,对人对事都要有自己清醒的判断。

因为,给世界贴上标签的人,最先困住的是自己的眼睛。

申公豹的悲剧,常被归咎于他的“寒门”出身。

他是豹子精,没有背景,没有靠山,拼尽全力也得不到神仙体系的认可。

看到申公豹,我就想到了《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

他和申公豹一样,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出大山,成为全村的骄傲。

最后却都为了要证明自己,而选择了一条极端的路。

他们的挣扎和反抗,道破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困境。

扎心吗?

真的挺扎心的!

但我觉得电影真正想说的,不是“寒门即原罪”,而是:比出身更可怕的,是自我否定的心魔。

申公豹的失败,恰恰在于他从未真正认可过自己。

他拼命想证明“妖也能成仙”,却把评判标准交给了那些看不起他的人。

他偷灵珠、算计哪吒,表面上是在反抗命运,实则是被别人的偏见牵着鼻子走。

祁同伟也一样,他想要被人看得起,就利用权力去进行补偿性掠夺,以此来洗刷自己的被权力羞辱的创伤。

可是,真正的强大,不是活成别人,或者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活成自己认可的模样。

寒门从不是原罪,自我否定才是。

03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很多人对申公豹的“洗白”感到不适,觉得反派就该永远邪恶,好人就该永远光明。

但《哪吒之魔童闹海》最扎心的地方恰恰就在于:它撕开了人性的伪装,告诉我们——善与恶的界限,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

在第一部中,申公豹算计哪吒、偷走灵珠,看似是纯粹的“恶”,但他做这一切的动机,是为了打破“妖不能成仙”的偏见;

在第二部里,申公豹联合四大龙王,为救敖丙置整个陈塘关于不顾,却又在城中缺药时,给李靖整来了全部的药材和吃食;

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挣扎。

他有野心,也有无奈;他有算计,也有真情。

而这种复杂性,才是真实的人性,也让他变得更饱满更立体,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我们总喜欢用“好人”“坏人”去定义一个人,却忘了:

人性是流动的,善恶是交织的。

影片中的申公豹,实际上在提醒我们:与其审判别人,不如学会与复杂共存。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混沌中守住自己的底线。

《哪吒之魔童闹海》看似在洗白申公豹,实际上却撕开了现实里最扎心的真相:

成见能杀人,自卑能毁人,而傲慢的“非黑即白”最终会困住所有人。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出身,也无法消除偏见,但至少我们不必苛求自己或他人“完美无瑕”,因为善与恶的挣扎,本就是人性的常态。

愿我们都能在复杂的世界里,放下审判的眼光,看清别人的挣扎,也守住自己的底线。

毕竟,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敢做自己。

我是二姐,一个爱追剧爱思考、爱天马行空、爱瞎写胡说的中年少女。执笔写心,用写作找寻人生的多一种可能。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分享,如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来源:二姐的书影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