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说赵本山是小品界的“商界精英”,那陈佩斯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从青年时期的拼搏到成为舞台巨星,再到与央视“分道扬镳”,陈佩斯的故事充满了命运的玩笑,还有艺术家的叛逆。
赵本山是“小品之王”,几乎是每个人心中的小品代名词。可你真的了解那个上个世纪在春晚舞台上独领风骚的背后人物吗?
陈佩斯,这个真正的小品“教父”,多少年如一日地活跃在观众眼前,却始终没有拿到该有的荣誉,甚至被忽视到了无数次。
若说赵本山是小品界的“商界精英”,那陈佩斯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从青年时期的拼搏到成为舞台巨星,再到与央视“分道扬镳”,陈佩斯的故事充满了命运的玩笑,还有艺术家的叛逆。
出生在艺术世家的陈佩斯,本应有一条顺风顺水的路。父亲陈强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演员,出演过《白毛女》中的黄世仁,那样的家庭背景,任何人都该想象他从小到大走路都带风。
陈佩斯轻松获取资源、曝光。但现实远比想象更复杂,父亲的“恶人”形象引来了时代的恶劣待遇,自己也无法免俗。
15岁那年,他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被送到内蒙古,过起了生活艰难的插队日子,四年没有吃饱穿暖,还要面对村里人的冷眼和同龄人的疏离。
然而,正是这段苦涩的时光,让他更加坚定了做演员的决心——为了梦想,他不惜与命运对抗。曾几何时,他像所有青年一样,怀揣梦想,抱怨自己无路可走。
无数次落选的经历让陈佩斯明白,梦想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奔跑。在父亲的帮助下,他终于进入了八一厂。
但那些年他出演的大多是配角,甚至连“星二代”的光环都未能为他带来一份实际的认可。直到1979年,他才因为参演《瞧着这一家子》一炮而红。
那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很快就会和小品这个新兴艺术形式划上等号。要知道,1980年代的春晚才刚刚起步,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算是完全打破了当时春晚节目一贯的形式。
你能想象那段小品一度被领导们视为“过于低俗、不够正能量”的情景吗?他们连台下的笑声都没能感动过那些指指点点的官员,直到春晚导演坚持下来了。
为这个节目“保驾护航”,才让陈佩斯和朱时茂成为了春晚的最大亮点。然而,背后的艰难付出,早已不再为人所知。
那时,春晚的导向是强调“严肃”、“教育”,而《吃面条》这种“小品”形式与当时的风气完全不合。
但就是这样一种“叛逆”的艺术表现,最终带给了全国观众最纯粹的笑声,也成就了陈佩斯和朱时茂的黄金搭档。
然而,光辉时刻过后,陈佩斯并没有按照大家预期的轨迹继续走下去。正当一切似乎顺风顺水时,突如其来的一场官司,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当陈佩斯无意中发现一张未经授权的光盘在市场上热销,并且其中包含了他和朱时茂的节目时,他选择了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和央视旗下的公司打了官司,最终胜诉。
这场官司使他与央视的关系彻底僵硬,最终他也告别了春晚的舞台。外界有声音说他“背叛了央视”,因为仅仅是三十万的赔偿金额,但真相远不是这样简单。
陈佩斯并非为了一点点钱,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创作失去了信心。他在舞台上不再能发挥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创作变得越来越被束缚。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艺术的摧残,也是他无法妥协的坚持。
陈佩斯离开了春晚,也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艺术的追求。2000年,他开办了自己的话剧公司。
虽然不再是光鲜亮丽的春晚明星,他依旧选择了另一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在《托儿》、在《惊梦》这些话剧中,他展现了不一样的陈佩斯。
他的表现虽然更为低调、内敛,但那份对艺术的执着和对自我表达的坚持,依旧让他闪耀在舞台上。
这一转型,更加凸显了陈佩斯的艺术家气质,他不为奖项所累,不为名利所扰,只是想在自己的舞台上,呈现出自己想要的艺术。
我们看到了陈佩斯的坚持,也看到了他对于艺术的“愚笨”执着。他不断地挑战自我,从春晚的舞台走向话剧的舞台,从被大众忽视到最终成就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应了的戏,就得唱。”这是陈佩斯说过的一句话,或许它没有显赫的背景,却足以映射出他内心的坚定与执着。不求浮华,只求真我。在娱乐圈的喧嚣和风云中,唯有这样的匠人,值得敬佩。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