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外华人们经常会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进不去,回不来。即一方面无法融入自己所在的国家,另一方面,面对着自己曾经的祖国也无法回来。对于这一状况,也会有这样几种做法,一种做法是彻底的沦为自己所在国家的忠实的拥护者,为自己生生的造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斩掉自己与曾经的祖国
海外华人们经常会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进不去,回不来。即一方面无法融入自己所在的国家,另一方面,面对着自己曾经的祖国也无法回来。对于这一状况,也会有这样几种做法,一种做法是彻底的沦为自己所在国家的忠实的拥护者,为自己生生的造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斩掉自己与曾经的祖国之间的所有联系,另一种就是在国内的同胞身上找存在感或者是优越感。后一种通常伴随着前一种为基础属性存在。不论是哪一种,这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最终的结果依旧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这就很尴尬。
今天讨论的这个话题在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中有所体现。《北京故事》是一部讲述海外与国内文化差异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十岁左右移民美国的弟弟在成年后回到了故乡北京后,与一直以来都居住在北京的姐姐一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弟弟在美国一家电脑公司上班,因为努力工作却得不到认可且因为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缘故,弟弟一怒之下辞职不干。后来带着自己不会说中文的华人老婆跟孩子回到了北京探亲。
远在北京的姐姐一家人早就准备好了见这个远道而来的舅舅,姐姐家的女儿与弟弟家的儿子很快的就成为了好友。然而这一切被姐姐女儿的男友看在眼里,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看不惯自己的女友的媚外,两个人很快的闹翻了。然而时至高考,国内的青年们都沉浸在备考当中,很快,高考就作为一道分水岭决定了不同人的命运。
《北京故事》本身是一个关于两个国家不同文化的故事,但本质上通过美国舅舅这个角色缓缓展开后,我们可以看出来海外华人在国外非常别扭的身份问题。
舅舅作为第一代移民,本身带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的,当然,这种国家认同后来被击溃后,他就对于自己的身份迷茫了。第一代移民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当他们来到了美国之后,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很快的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以及稳定的工作之后,物质财富获得了积累,生活上已经跟普通的美国人没有区别了,然而在面对一些社会根本问题的时候,他们却无法逾越这个隐性的屏障,那就是自己并不是美国人,自己拥有的只是一个美国身份,这个身份却并不能帮助自己获得美国人的认同。
舅舅在公司升迁问题上遇到的麻烦直到现在也没有办法被抹除,这也是海外华人所面临的共通的困境,即便是自己获得了美国身份或者别的国家的身份,但本质上,还是无法获得外国的根本认同,原因也很简单,外国人知道谁是外国人,谁是自己人。这是一些海外华人不愿意接受的,但是却真实存在的问题,当这个问题困扰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顾左右而言他。
影片中的舅舅被这个问题困扰后,就想过回国,然而回国对于他来说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故乡的探望,却并不愿意放弃美国优渥的物质条件回国辛苦发展。这一点在片中也有所体现,舅舅获邀来到一个计算机实验室,面对着国内非常落后的计算机以及严密的接触制度的时候,舅舅本身是不屑的。
而第二代华人也就是移民二代们,他们的想法更加美国化,而且因为本身从小在美国长大,不免认为自己也是一个美国人,移民二代们通常没有遭受到社会上职场中的系统性歧视,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祖国的归属感并不强。这也就是移民一代与移民二代之间的矛盾,他们无法解决一些问题却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困扰他们。
姐姐一下所展现出来的也是一个普通家庭对于高位富裕者的一种朴素的想象。这是一名海外华人导演王正方1986年的作品,时至今日,在物质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已经没有了,而在文化方面,两个国家之间,两种文明之间正在碰撞着。然而长久以来,都是国内的人在反思自己的文化与别国的文化差异,很少见别国也有同等的反思。
即便是我国在不断的发展自己以获得更好的海外认同,但是国家越是获得国力上的提升,海外的华人本身的矛盾就越是激烈。当原本的国际人的梦破碎之后,他们依旧是要面临着自己的迷茫期的,有的人迷途知返,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也有一部分人宁愿活在自己的梦中不愿意醒来,然而历史的趋势,时代的发展搅动着他们不得不再一次清醒。等到真正的灾变发生的时候,海外华人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呢?或许时间会给出一个更加清醒的答案。
当然,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满足任何人理想化生活条件的理想国,如果现实都无法让一个人保持清醒,索性就让他永远的沉睡下去吧,或许这样,对于他的冲击和伤害才是最不深。
……
你好,再见
来源:抽屉电影